自海底兩萬里和80天環游世界的夢想都成為現實之后,活在19世紀凡爾納先生從一位科幻小說巨匠變成偉大的預言家。而關于21世紀迄今為止最大的預言則是:人工智能,也就是AI,將成為人類的大管家,代替人類掌管未來世界的秩序。
當我們看到柯潔敗于深度學習的2.0阿爾法狗,微軟小冰出版個人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世界似乎在無可避免地向著更智能的方向走去。電影《駭客帝國》中的虛擬世界人生究竟有沒有可能實現?硅谷鋼鐵俠馬斯克的Neuralink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通過“腦機接口”,即把一個芯片植入到大腦中,用人機融合的形式,為大腦提供一個處理問題的即時AI。也就意味著,你可以隨時保持和世界連接的能力。馬斯克這么解釋:“要防止別有用心的人和主動作惡的AI,最好的辦法就是人人都擁有一個可以控制的AI,這樣至少保證我們占大多數。”
和AI一樣蓬勃發展的還有可能造成人類史上最大移民潮的航空科技。星際旅行一直是人類恒久以來的夢想,對于那些富有冒險精神的人來說,藍色星球還是太小。若有一天可能擁抱宇宙,與星際世界談笑風生,即使可能遭遇黑洞、外族侵略等種種不可預知風險,也會有人愿意孤注一擲,踽踽獨行罷。
當現在醫學的發達程度已經可以讓機械取代手、取代腳、甚至心臟的時候,那么用硅元素替代果凍質一般的大腦這樣的終極問題也被擺上了臺面。意識是什么?這個問題我想只有一個描述性的答案。正如神經學中那條由來已久的說法解釋的那樣:如果人類的大腦這么簡單,能夠讓我們理解,那我們將會因為如此簡單,而不能理解大腦。
也就是說,即便機械可以取代人體最核心的——大腦的絕大部分功能,但很有可能也無法產生自主意識。那么通過數據傳輸把大腦信息上傳到云端,將生命體變成全機械化達到永生這樣的邏輯就沒法變成現實。但退一步說,現在的技術手段已經可以讓人通過意識去遠距離控制一些裝置,比如通過VR眼鏡遙控幾公里之外你的汽車,戰斗機飛行員用神經視覺輔助裝置操作飛機等等。
《曉說2017》里,高曉松認為人類的未來會是膠囊時代,通過一個個維持生命和連接網絡的可居住膠囊,把一切交通、情感交流甚至生理需要通過虛擬現實化實現。同時他也認為一定會有一些希望尋找“桃花源”的人,不甘心生活在這樣雖然人人平等,但毫無真正自由的虛擬世界中。
換做是你,愿意接受這樣肉體功能無限趨近于零,而精神層面的感官體驗接近上帝視角的膠囊生活嗎?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一定是不愿的。但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教皇也沒能抵擋十字軍,愛迪生沒能阻擋交流電統治世界。
或許,明日最不想失去的,便是今天你最不愿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