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哲學》這本書挺難看的,晦澀,難懂而且由于哲學主要描述的都是概念世界里面的東西,所以里面舉的例子也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去看懂。
《簡單的哲學》總共分為三部分,分為論證的基本工具、論證的高級工具、評價的工具。“論證的基本工具”主要講論證包括什么,什么樣的論證是有效論證而什么樣的論證是無效論證或會導致謬誤。“論證的高級工具”講述了一些論證的方法,而“評價的工具”則寫的是如何評判一個論證的好壞。
總的來說這本書寫的非常好,雖然我前面說這本書難看、晦澀、難懂,但多看了幾遍就發現這本書其實講的很通俗易懂。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哲學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又想了一下,那么數學是什么?我還是不知道;然后我問了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人是什么?我依舊回答的不完整。這個時候我覺得,哲學對現在的我來說就是一個發現自己無知的過程。書中給出的答案是:哲學是理性的推理,更是思辨的論證,也是愛智者提出的思想和理論。看完了這本書之前,我還覺得自己對生活、人生、工作、學習、愛情等各個方面懂得了很多,現在才發現,其實我都是一竅不通。我在工作的時候遇到自己不會做的東西我經常說的就是:“你做一個給我看看,然后我自己做。”然后自詡自己的學習能力很好。但是做完之后我卻沒有細細回味我剛學會的這個東西的普遍規律,沒有辦法做到舉一反三,等到下次遇到相似的東西,我還是不會做,依舊要求助別人。人際交往也是如此,我之前還沒看《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優點》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靠經驗來進行人際交往,缺乏理性的思考來總結技巧而是一貫的死記硬背,關注了很多不該關注的東西。所以我有段時間和人交往的時候都感覺到很累。顯然,《簡單的哲學》這本書會對我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
我覺得生活和工作中很重要的兩點就是要求我們聽懂別人的話和準確的表述自己的想法。要求我們聽懂別人有兩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叫“寬容原則”和“忠誠原則”,“寬容原則”要求詮釋者盡可能的尋找他人的論證與觀點中的合理性,或者盡量尋找他人論證與觀點能夠成為對立的理由。“忠誠原則”則要求我們盡可能準確的理解他人的觀點和理論。即便這樣做可能對我們的自己的論證不利。來這邊工作一段時間我發現其實很多人的思維很想當然的,這點在哲學上叫做“直覺泵”(通過迸發的直覺來理解問題,快速且有效,但是往往會產生誤解)。如果我和別人討論了30分鐘的問題,雙方的觀點其實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交流完,其余的時間和討論都是我在思考或者想方設法的去知道她和我討論的是什么東西。前段時間我深受這種討論的困擾,往往我說的是這個問題,別人說的是那個問題,再來個人又說另一個問題,然而我們討論的居然是同一個問題。最后往往再來一句“你沒聽懂我的意思”。后來我發現原因就是我沒有遵從哲學上的“寬容原則”和“忠誠原則”,當我不知道別人說的是什么的時候,往往心里好不容易想到了一個對應的點可以切入的話沒有經過仔細思考就直接切入了這個點。毫無疑問,如果兩個人討論其中一個人沒有遵從“寬容原則”和“忠誠原則”的話另一個人會討論的比較費勁并且兩個人的辯論可能會停滯一段時間或者直接中斷,但如果兩個人都沒有遵從“寬容原則”和“忠誠原則”的話那么長時間的辯論往往就是無意義的。
而準確表述自己的想法在哲學上稱為“替代性解釋”,“替代性解釋”不僅僅要求我們把自己想法用別人習慣的方式表述出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不要過早的認定一個結論,多去尋找其他的替代性解釋,更可能把握到最好的那個解釋,并且這通常會幫助我們更深的理解所研究的問題。并且提出更豐滿、更準確的解釋方式。我從大二的時候開始寫日記,之前是每天一篇,現在大概是每個星期或者兩個星期寫一篇。在我還沒開始寫日記的時候我每天的想法很多,我當時就想:如果我寫日記的話每天可能都會寫上兩頁以上。但是當我開始寫的時候每天大概都是寫一面甚至有些時候只寫了半面,寫到兩頁以上的可能只有一兩篇,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寫到紙上仔細審視的時候我寫的日記的時候我才發覺很多東西并不符合邏輯也并不是我真正表述的東西,這其實也是一個自我尋求替代性解釋的過程。我要批評一下很多人真的很缺少清晰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要么吐字不清,要么表達不清,要么邏輯不清這些就導致聽的那個人聽的很累。之前我就比較頭疼我們這邊一個女生問我問題,現在我都會直接讓她告訴我問題在哪里就行了然后自己去找問題的原因了。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一部分:論證的基本工具。這部分寫的真的很好,我現在就能深深的感受到這部分給我帶來的改變,在這里我只講一講演繹論證,演繹論證主要分為前提(一個或真或假的斷言)、結構和結論。前提、結構和結論任何一個部分的不正確都會導致謬誤,一般演繹論證中最重要的就是論證的結構,也是我們最應該審視的東西,論證的結構很簡單:就和我們小時候做數學題一樣,Z推出了X,X推出了Y,則Z可以推出Y。如果一個論證違反了論證的結構,那么這個論證必然導致謬誤,所有的論證幾乎都是這種結構,可能會復雜一點,那么就是a推出了b,b推出了c, c推出了d,d推出了e,則a可以推出e。只要前提和結構都是正確的情況下,我們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書中舉了一個非常形象的論證例子:1.素食主義者不吃豬肉;2.甘地不吃豬肉;3.因此,甘地是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個論證的結構就是:1.Z是X;2.Y是X;3.則Z是Y;這就是一個無效論證(論證的結構錯誤),哪怕甘地真的是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個論證也是無效的。我不得不再次重申一遍,論證的基本工具這部分真的寫的太好了,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小到大我就經常受到無效論證的困擾,如果一個論證的前提是錯誤的,那么我或許會提出疑問,但如果一個論證的前提和結論都是正確的,我就感覺到很困惑,并沒有去審視論證的基本結構。
通過對論證的基本工具再結合一些其余的論證工具或者評價工具我感覺我的工作都變得簡單了。最近這兩天我們這邊開了兩天會,之前每次開會我都是快睡著了就算聽的話也不知道他們說的是什么。但是現在我就覺得有些不同了。我覺得我對各種各樣的東西的觀察更比以前更細致入微了,但卻并不覺得累,因為我更能抓住別人說話的關鍵點了,我開始會掌握問題的關鍵和開會中的關鍵點以及語句中的關鍵要素。昨天我們老師講了一個下午我們網頁的布局,我就靜靜的聽著,寫下了八個要點和一些小問題。比如讓網站看起來像一個人做的,按鈕盡量右放還有我自己分析他說的觀點總結出來的盡量讓用戶選擇而不是輸入等等。我能清晰的感覺到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改變。
如果真的要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的話我覺得是思考方式上的改變,更加喜歡查資料追求正確的定義而不是想當然的解答了。從小開始我就有一種很迷茫的感覺,就是我不知道該如何思考,但我卻一直在摸索正確的思考方式。但大多時候遇到了正確的思考方式的時候往往是不知道而不了了之。正如上面一開始我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一樣:什么是語文?什么是數學?什么是人?以前我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所以當然得不到好的答案,現在開始喜歡不斷摸索不斷刨根問底了。昨天我吃了我同事的一包方便面,她說我這是偷竊,然后我想了一會兒就上網搜了一下偷竊的定義。偷竊的定義是盜竊、偷盜,是基于自己或第三人的無正當權利占有(包括管領、支配、處分等),而擅自取走他人財產的行為,是違反社會道德規范,法律上,偷竊也是刑法規定的刑事犯罪行為。希望自己以后也能這樣堅持下去,保持一顆不斷求知、不斷思考的心。
在這里我要寫一個社會普遍的問題:缺乏思考和求知欲。正如書的后記里面寫的東西。一方面,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學科的長足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類認識、操控自然的能力和程度;另一方面,學科的專業化與職業化導致它們彼此之間的界線愈加分明,以至于學科無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我自己感受就是我們知道的越來越多了,卻越來越不會思考了,而且思考也會受到諸多限制。我在大學的時候偶爾會看到一些物理現象,比如下雨之后空氣中的水蒸氣還沒散去的時候可以看到彩虹。但是我卻永遠也想不到騎電動車和電風扇的是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也是物理知識。我也不知道怎么把自己所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我看過《中國通史》里面作者很批判一點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經常會不仔細分析濫用前人留下的法律,所以中國的古代其實并沒有發展的多遠,社會也并沒有取得多大的成果,人民也生活的很苦。雖然我們現在比古代人民的物質條件要豐富的多了,但如果像我前面說的“你做一個,然后其余我自己做”只是會做而不去仔細分析學習一個東西的話我們自身的發展或許不會停滯不前,但會進展的很慢。所以學習哲學的思考方式真的刻不容緩。
寫完了《簡單的哲學》讀后感其實感覺還是有很多東西沒有寫到,如果說《人性的優點》和《人性的弱點》讀后感我寫了書里面的兩三分的話那么我可以明確的說,《簡單的哲學》這里面的東西我僅僅寫了十分之一不到。很多東西我都沒寫出來,哲學與生活的交互、論證的高級方法、怎樣反駁別人怎樣證明自己還有現實中看到的一些簡單卻容易忽悠人的論證等等我都沒有寫出來,或許是自己的文字功底還是沒能駕馭這么大的架構吧。
讀《簡單的哲學》有一種明智的感覺。正如上面說的如果不仔細分析學習我們所學的知識的話,其實和沒學沒什么兩樣。也希望自己以此為戒,認真學習哲學的基本工具,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