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風了,藍色的天空又回來了。于是,我和葫蘆選擇出門,地鐵需要換乘2次,我們選了公交出行。
出門看了大概6站車就來了,不一會兒上了車。人還不少,讓葫蘆靠著一個地方站著。前面坐著祖孫三代,外婆、媽媽和女兒,外婆和女兒坐著,媽媽站著。我和葫蘆身邊還站著一位白發的奶奶。
站定后大約5分鐘,身邊這位奶奶轉頭看了看坐著的女兒,“嘿,還真好意思坐得住,看著孩子就眼跟前這么站著……” 話音未落,女兒和媽媽趕緊說:“不好意思,真沒看見,快坐快坐。”
問葫蘆是否需要坐著,葫蘆搖頭,我趕緊說:“孩子不用,謝謝你們,你們坐吧?!?/p>
媽媽和女兒:“人家都那么說了,我們哪還敢坐呀。”
我轉身問那位白發奶奶,“您坐吧!” “我不用,我也不是為我自己,我還年輕呢?!?/p>
呃,這…… 我就尷尬了。周圍不斷有人說,“你抱著孩子坐著吧?!苯洸蛔⊥饨缫蛩?,我只好抱著葫蘆坐下。
“這么讓人指著說也是頭一回?!眿寢屨f?!安缓靡馑?,不好意思。”我只好在一旁陪不是,畢竟是因葫蘆而起。
外婆說:“有次也是公交車上,有個小伙子腿有殘疾,一車人盯著他,好像不讓座位不行似的,難不成讓人把殘疾的腿露出來?”“行了行了,畢竟是我們沒看到?!眿寢尦龐寯[擺手,示意她不要再說了。
過了一站,公交車廣播在喊:“哪位給孕婦讓個座,哪位給孕婦讓個座?!蔽冶惚еJ把這個座給讓出來了,帶著葫蘆往車廂后走。
我想我的態度是這樣的:我既然帶孩子選擇了坐公交,就可以接受公交車上最差的狀態——“沒有座位”,我也沒有期待一定會有人給帶孩子的我讓座。如果我希望有座位,那不妨開車或者打車。葫蘆漸漸大了,從他懂事起,有人給我們讓座,我都會尊重他的選擇,我也會告訴他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把座位讓給更需要座位的人。
第一次如此強烈地被動坐下,正好在看《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我意識到在這樣的狀況下,我的生存姿態屬于“討好型”,“這全是我的錯,我決不能讓別人生氣”,而我希望用一種讓每個人都滿意的方式來取悅別人。
解決辦法:增加一些對自我的覺察,意味著讓自己像關懷別人一樣關懷自己。將舊的應對模式轉變為包含對自我價值和平等性更充分體驗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