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淺淺小友跟我說,以我的文筆應該可以寫點文章,當時,自己心里感覺是很惶恐的,對于一個幾年都不寫篇日記的人來說,寫文章無疑是難于上青天的,況且,文章那是情感積淀和醞釀之后的爆發,是屬于文學跟藝術的東西,而我對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讀過書,識點字”,并不具備文學的特質。所以,在開始碼字之前,也是經歷了幾次徘徊的,但心底深處卻又隱隱存著幾分希冀,也許,碰巧就真的寫出了點東西了呢?
說到文筆,就不得不說一說風格,但凡寫手,人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有的輕靈、有的古樸、有的豪放、有的婉約、有的熱烈、有的深沉。字是一樣的字,但是,筆者下筆之時,也賦予了文章靈魂,故而,雖是漢字堆就,文章卻千姿百態。
吾自識字至今,伴隨滄海桑田,字里行間、遣詞造句的風格也是一變再變的。
年少時,經歷的事情太少,沒有歲月厚重的積淀,少年的心境總是五彩繽紛,一丁點感動就能變成胸中大大的光點,而一點點的委屈也會讓心情陰沉得下起雨來,幾乎每天都處于情緒激宕的狀態中,在靈光一現的瞬間寫過幾句隨筆,也寫過幾首小詩,當然,現在都已湮滅在了記憶的長河中。那時的自己,就像絕大多數做著英雄夢的少年一般,桀驁不馴,神采飛揚,言辭激烈而鋒利,卻也透露著稚嫩與輕佻。就像一棵野蠻生長的樹苗,肆意的展示生命力的同時,也破壞著身旁的生存環境。
成年后,逐漸的經歷了許多愿意或不愿意的事情,開始學會低調與謙和,多了對人生及教育的思考,對世界的認知開始由肯定向否定轉變,也許是書讀得還不夠多的原因,這一過程荒誕而癲狂。辯證唯物主義在揭示事物內在矛盾的時候,把過程歸納為: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個過程,卻沒告訴人們這三個過程之間的曲折和漫長,也許是厚積薄發的原因,從肯定到否定顯得水到渠成,但否定之否定,卻多年都不曾得到證明。那時的心境現在回想起來,也是感覺心驚肉跳。筆觸變得灰暗而空洞,都不用少年悲秋強自傷感,提筆就有一股沉郁之氣噴薄而出,最終還是懼怕到扔下了筆,也沒再寫過只言片語。
步入社會,開始了與命運斗智斗勇,摸爬滾打的過程中漸漸地回味過來,騙自己最深的謊言,都是由自己編造的,明白了作繭自縛的同時,也找到了困境的出口,終于明白了佛家所言的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深意,當真是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漸漸明白矛盾才是事物存在的內在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動力,而發展的曲折性與前進性,又造就了人類社會的異彩紛呈。用絕對的理性來審視世界,卻又豁然開朗,生澀的筆觸慢慢有了融匯貫通的感覺,少了激情卻多了沉穩,摒棄了辭鋒而顯得圓潤,洗去了鉛華終換得返璞。
本來只是應小友之邀,看看不學無術這許多年,是否已經是積重難返,卻東拼西湊了一大篇,只能說一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了。
丁酉年二月初六丑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