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蓮姑娘在群里愛特我說:“姐,我今天氣死了。”讓一向溫婉的雪蓮姑娘生氣必定是大事。她給我發了截屏:原來在3月5日她發了條朋友圈“今天雷鋒日看到一個視頻,一個男的在地鐵上對著兩個女生破口大罵!罵的非常難聽!威脅要打女生!搶了女生的手機!最后還用力把女生推下地鐵!男生實在渣!行為實在讓人反胃!地鐵上那么多男人,沒有一個站出來幫助兩個女生,實在令人心寒!”結果被朋友嘲笑,說她背時,雷鋒早過時了,現在不需要見義勇為,助人并不為樂。原來我等屁民,不是薛之謙這樣的明星大V,說下真話都得被鍵盤俠嘲諷。
怕新聞會反轉,我連看了三遍視頻。我也看了微博網絡大V的評論。就如男子推人下車是一步步發展的,網絡的評論也是一步步的推進,第一是:群情激奮,呈現“一邊倒”的譴責之聲,稱其為“渣男”者,欲“打之而后快者”甚眾。隨著事件持續發酵,輿論關注更深入,但對當事男子行為的譴責仍占據主流。第二:地鐵“掃碼”起因被爆出和做實后,網友關注和討論迅速增多,形成了對“掃碼族”的集體吐槽,和負面觀感的聚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當事男子的輿論壓力。第三“圍觀者”的沉默引爭議,網友將其比喻為“好人的沉默”。結論是因此,改變這種現象,做一個不再沉默的“圍觀者”,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在這事件中,我聽到了一個心理學的詞語,旁觀者心理。果然心理學是個筐,什么都可以裝。只要加上一個心理學的的詞匯,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問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安心地碼字去。所謂旁觀者現象是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指在緊急情況下由于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情況。在緊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場而產生的對救助行為的抑制作用。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后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在這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緊急情況,一個是擔責。而這個視頻中,開始根本只是平常的爭吵,也沒有動刀動拳的會誤傷的緊急情況。
這個17歲的男孩仿佛是車廂里的表演者,而周圍的人就是看客,或者說是群眾演員。他們冷漠地看著這場戲的上演,看到劇情慢慢地發展。當男孩在用臟話辱罵兩個姑娘的時候。哪怕有一個人站出來吼一聲,有一個人站出來擋一下,有一個人站到姑娘的身前,甚至哪怕只是用眼神狠狠地盯著他,此人也不至這么猖狂。可一車廂的人們在干什么呢?有的在假裝看手機;有的避之惟恐不及,躲得遠遠地看著;有的故意把身子轉過去,假裝沒看到;有的坐一邊面無表情地看著,像看空氣;有的在踹人時探出頭去看,等此人返回時又趕緊假裝低頭看手機。他們是看客,在偷窺著男孩的表演,保持著事不關已的姿態。
17歲的男生自我表演因為無人喝彩,就越演越嗨,以至于最后搶手機踹人下地鐵后,然后揚長而回旁若無人,好像來一個謝幕。說不定他還在為自己的表演而得意洋洋呢,請看他的微博
一點都沒有歉意,而是你們把前因后果搞清楚了再來碰我的囂張。
真是因為冷漠的社會才造成了我行我素的年輕人,是武俠小說還是網絡游戲讓他們有了“擋我者去死。”的心理。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人類可以上天入地,心靈卻回到了原始的叢林法則,對于同類的痛苦麻木不仁,仿佛與己無關。更多的還有看一場好戲的獵奇心理。可是這世界總是互相關聯的,如果每個人都自私冷漠,每個人都不再助人為樂,誰說你不是下一個受害者呢?
對了,你們會說:”如果你碰到這情況會站出來嗎。“告訴你,年輕人,姐雖然是老了,但是會站出來的。
說個小故事,去年夏天街上有賣西瓜,說不紅包退。有個姑娘挑了西瓜,打開白籽,姑娘說要換個,攤主欺負她是個小姑娘,不但不給換,還把西瓜砸向小姑娘。小姑娘的衣服上一下子染上了西瓜汁,小姑娘臉紅紅的抽泣著。我看到了就大聲說:”你怎么這樣欺負小姑娘,你得陪她衣服的錢。”以我多年管閑事的經驗,肯定會有人站出來,果然旁人都指責攤主,西瓜攤主無奈給了小姑娘50元錢。
站出來,說句話,人家不會一個耳光打過來的,從現在起不做“吃瓜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