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電影的沉郁,平淡,不是很多人能接受。而且就算是一個喜歡的人,也要在某種特定的時刻才可以真正的投入其中,感同身受。
這是一部同名自傳,作者在父親病重期間,用來排遣心中煩憂的日記記錄。然而這種不經意的創作,征服了包括制片人凱爾森在內的許多人,它真實的表達了很多人生命中的那個時刻那個心情,凱爾森認為書中的情節非常適合用鏡頭語言來表達。
我常常以為歐美人更獨立,和父母關系疏遠,不會有這種“子欲養而親不在”的中式綿綿無盡的惆悵和傷痛。然而是人,就會具備這種情懷。這部片子就確切地再現了這種扯不斷的深情,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這篇原文題目發自內心的給你一擊,任何經歷過的人都會黯然銷魂,不可自已;沒有經歷過的人,或早或晚也會去領這道心之全蝕牌,無法幸免。
我們成年以后,會離開父母在外面討生活。我們從不會洗衣服,到知道烘干熨燙,穿著筆挺站在世人面前。從不會煮面條,到知道如何燒一壺好茶,打點好自己的生活。這些似乎都是我們獨立的標志,我們不需要依賴任何人就可以活得很好。
我們可以single,也可以忍受一個人不是孤單,一個人找另外一個人才是孤獨的孤獨,但是我們無法忍受沒有父母的孤獨,那是一種幽幽地,全蝕地,無時不刻地爬上心頭的,全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的孤獨。
這樣的狀況,不死還能做什么。是的,我們心里那一塊遺傳基因死掉了,但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基因叫囂著活著,他修復著讓我們活著。靠什么,支撐著我們微弱地持續下去。
是記憶。
看到躺在病床上大不如往昔的父親,作者的心一下子糾結了起來。往日的一幕一幕又回到了腦海中,所有那些和父親溫暖的,憤怒的,愉快的或是沖突的往事突然間變得清晰可辯,歷歷在目。
父親帶兒子出去旅行,半夜宿在自己制造的帳篷里,河水漫過岸邊,兒子在水的浸泡中驚醒。沮喪著要回去,老爸哈哈大笑,說還不算太差,旅程才剛開始。在旅途中父親講到了一個男人的心得,并把車開到空曠處,讓兒子自行開車,并逼著他打轉,兒子認為沒有必要,可父親說要習慣這樣。遇到兒子心動的小美女,父親不停地幽默笑話,隨和親近。敏感的兒子認為是父親風流成性,搶了他的風頭。總之兒子和父親處處不對。
很多年都過去了,兒子成為了一個中年人,點點滴滴地記憶照進現實,他才明白父親的別樣用心,對他無微不至的心靈關照,言傳身教引導他如何去和人相處。
站在門前的小路上,他想起要讀大學時的離開,也就是最后一次見父親的時候。父親要送他,他別扭地堅持自己坐Taxi,父親只好拍了拍他的肩膀,嘲笑他是個小闊佬。
那一刻他淚崩了,這半生他以拒絕父親的姿態活出自己的人生,然而父親的愛卻像涓涓細流早已潛入他的心靈。
前半生他可以到處闖蕩活,是因為他知道有個人永遠在背后默默關注自己。后半生,沒有這個人的后半生,唯有記憶讓他與自己同在。
人生有暖不覺寒,陪陪自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