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我們在享受著這個時代帶來的的種種便利,如我自己經常上論壇看別人發的經驗貼,下載別人分享的英語學習資源,同時也分享著我家的英語啟蒙經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自己的育兒心得體會,但有時候我寧肯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分享在網絡上卻不想告訴身邊的同事朋友,應了那句,身邊的人像最熟悉的陌生人,習慣在網絡上對著遠在天邊的陌生人傾訴自己的煩惱卻對周圍的一切置若罔聞。
原因有兩點。
一是擔心說得太多,被同事說成“不務正業”。
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單位吃午飯時給同事分享我剛買的童書,有人立刻回了我一句,還是你工作輕閑,我沒有時間關注這些。瞬間感覺自己嘴欠,人言可畏,分享得越多,越會被人說成,把精力沒放在工作上。所以“話說多,不如少”,費力不討好的事還是少做吧。其實我是把之前上購物網站的時間分配給了上一些論壇,如爸媽網、小花生。
二是分享從來都是不對等,沒有得到對方應有的響應。
作為我個人而言,我喜歡分享,享受分享帶來的樂趣,但是有些人卻不是這樣。她們擔心好的方法別人學去了,會給自己帶來威脅,育兒過程中的羨慕嫉妒恨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一個熟悉的同事,我們彼此關系不錯,所以最初發現了好的資源渠道,我總會第一時間告訴她,一些英語資料下載了馬上傳給她。后來我慢慢發現,她對我是有所保留的,從來沒有一次她主動告訴過我她家的經驗、發現過的好東東,甚至帶孩子試聽幾家不同的英語機構、試聽樂高課程這些體驗都是在時間隔了很久無意中才透露的。久而久之,我也沒有了分享的熱情。
同事中有個育兒達人,對孩子的成長教育花費的時間精力頗多,大家在一起時她總是津津樂道、不厭其詳地述說自家孩子的優秀,小小的年紀如何如何博學,放學回家就癡迷在書上。但當有與她家孩子年紀相仿的同事問她,“你家孩子在看什么書”時,她回答,看他喜歡看的書。這個同事只想說結果,凸顯孩子的優秀,至于優秀是怎么得到的,不想多說。
其實格局為什么不能再大一些呢?
我有時候就在思考,為什么小花生上總有媽媽發貼感慨,“小花生的牛媽太多了”,總在嘆息自家做得還不夠。其實有時候你看到的牛媽也是普通的媽媽,你眼中普通的自己也是別人眼中的牛媽,
只不過大家的關注點不同,分享的內容也不同,再優秀的媽媽也有忽略的地方,別人家的優勢可能正是你家的盲點,論壇的意義也正在于此,溝通想法、交流經驗、彼此借鑒。
有些家長重視英文,孩子四歲時的口語表達就可以媲美小學生,媽媽介紹說從兩歲就開始啟蒙,聽音頻已經達到1000小時。有些家長重視中文閱讀,總在分享自己家的閱讀記錄,推薦一些適合不同年齡段的優秀童書,比起電商的網評更接地氣。還有家長分享自己家的成長經歷,訴說自家掉過的那些興趣班的坑,提醒后來者繞開。
正因為我們一直在學習,才發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自己在育兒過程中還有所欠缺,往往是顧此失彼,對照別人分享的經驗相互借鑒、查缺補漏,相反如果我們囿于現實中的生活圈,就會固步自封、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做得已經足夠好、孩子也是表現足夠棒。所以我會一如既往的做個海綿,不停的吸納;還會分享,不過只限于合適的人。
作者:涵好有你,文科碩士,四歲寶媽,更多原創內容愿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