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順治初年,大明遺臣參將馬雄飛駐守香山(今廣東珠海)反清。
因患病日久,禱觀世音菩薩以求消災。后來夢中感菩薩,為說吉祥消災的方法,要常發慈悲之心,與人懷善,才能得消減宿業。馬雄飛夢醒,頓覺身心快然,不久病愈如初。
于是對觀音菩薩心懷感激,一日巡視,登鳳凰山,見山高林密,風景清幽,極像夢中菩薩所處的宮殿,遂發心,在此處建禪院一座,供奉菩薩。
因菩薩感應因緣,嗣后禪院香火熾盛,靈應不絕,這就是普陀寺的前身:懷庵古寺。
三百多年前,這是一處清代的佛教禪院。
(二)
相傳盤古開天辟地時,天地間出現了一條魚和一只鳥,他們彼此孤單地生活著。
一萬年后,在一次不經意的旅途中,他們相遇了,就在眼神彼此注視的那一刻,他們相戀了。飛鳥知道這是一場注定的苦戀,便落下了一滴眼淚。游魚張開嘴,將這滴眼淚含在心中,感受到快樂和痛楚,這便是愛情的滋味。
又一萬年,他們的故事感動了九天之神。神對他們說,你們只有化身為龍和鳳,才能突破海空的限制,彼此相愛在一起。為了愛情,游魚和飛鳥就此惜別,各自修行而去。
再一萬年,游魚歷經九百九十九次粉身碎骨,終于在黃河一躍龍門成龍;飛鳥經過九百九十九回欲火焚身,最終在南海之濱涅槃為鳳。
天若有情天亦老,就在那一刻,九天之神也為之動容,留下了淚水,不料這眼淚流落到了人間,引發了滔天洪水。
飛鳥化鳳如約而至當初相遇的地方,游魚成龍卻不忍洪水禍害人間,便留在了大禹身邊治水,耽誤了歸期。
待洪水平息后,龍趕往約定的地方,鳳因相思憔悴,早已化作南海之濱的一座山峰,守望龍的歸途,這座山峰就是“鳳凰山”。
龍撕心裂肺,引風狂嘶,眼淚流干時便化作一道海岸,圍繞著鳳凰山,后來世人在這段海岸線上修建了一條“情侶路”。而他心中含著的那顆飛鳥的淚珠滴落在鳳凰山中,化作一個湖泊,后來人們稱它為“糖抱石水庫”。
(三)
鳳凰山自古就是通往澳門的必經之路,由于山體巨大,陸路分為三條線:東線,中線,西線。
東線是宋代古官道,歷史最久,是歷代官員避難及審視澳門必經之路。
中線乃長南徑古道,清雍正年后,逐漸成為商賈來往的渠道。
西線為古鶴古徑,最有名的莫過于林則徐前往澳門禁煙時由此路過,并寫下了《禁煙詩》和《十無宜》兩首詩。
(四)
也正因此成為了抗日游擊戰的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懷庵古寺住持逃亡澳門避難。
1942年,珠海人羅章有、譚生開辟鳳凰山抗日根據地。
次年,譚生率八人,七條槍,成立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白馬隊中隊,奔赴鳳凰山,開展游擊戰。
1943年7月至1944年12月,懷庵古寺作為白馬中隊的訓練營,為中國的抗日戰爭輸出了眾多有生力量。
(五)
公元2000年,明生大和尚(廣州光孝寺方丈)受邀來此開山。
歷經十五年,功德圓滿,懷庵古寺也更名為普陀寺。
寺院內的祖師殿供奉著六祖惠能后“五宗七派”的法脈傳承,禪宗脈絡清晰可見。
鳳凰山下,觀音道場,兩者一定帶有默契。
鳳為雄,凰乃雌,后世人逐漸棄用鳳,將鳳與凰等同,均表雌;觀自在菩薩本是男兒生,傳入中國后,在唐初的壁畫上開始顯現女性體態,后去掉胡子,完全成了女性,作觀世音。
鳳凰自在觀音,菩提原本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