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onely_Fish
親,你平時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 看到朋友圈一篇好文就內心大喊“喔塞,寫得好,今天學到了很多”
- 看到一篇《××大全》長微博立刻收藏起來
- 聽到喜馬拉雅一段音頻課程,滿耳的正能量……
可是!回到現實中卻是一個大寫的“然并卵”。
為什么會這樣呢?一是因為我們每天身處海量的信息轟炸中(信息過載化),二是因為微信、微博、微電影、各種微,讓我們得信息過于碎片化了(信息碎片化)。
所以,漸漸地很多現代人患上了“知識虛飽癥”,應了《后會無期》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懂了很多道理,但依然沒有過好人生”。
那么,我們怎么學可能比較好呢?我們不妨使用“以輸出倒逼輸入”的學習方法。
所謂“以輸出倒逼輸入”(Output-Push-Input Learning,OPIL)的學習法是指以最終輸出的成果為目標,倒推生成這種成果所需要學習的具體內容,并進行深度學習的一種學習方法。
按照《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博士的話來說就是——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以終為始)。
之所以我推薦這種學習方法,我覺得有三個優勢:
- 目標明確:絕大多數人沒有學習的關鍵不是不努力,而是沒目標
- 深度學習:因為有了明確目標,所以后期投入學習的時間都是“點上爆炸”,而不是“面上浮花”
- 易于成果:因為點上爆炸,所以容易形成成果性結果,進而容易激勵自己持續前進
萬事萬物均有局限性,“以輸出倒逼輸入”也有邊界:
- 沒有入門知識并非最適合OPIL:比如我從來沒有學過高分子物理化學專業,你讓我分享一節2小時講座,我估計學習了1個月也未必能分享得好這個專業的內容,因為我缺乏這個領域的基礎知識儲備。所以,OPIL的一個關鍵是“倒逼”,既然是逼,就是一種加速過程,而并非適合一種完全的從無到有的過程
- 輸出不可控的未必適合OPIL:如果你要我寫出一部足以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著作,這個輸出屬于極端不可控的,如果你要我努力成為一個簡書簽約作者,我覺得這個輸出努力努力還是OK的。所以,輸出的可行性是非常關鍵的
- 第一步:輸出(Output)
- 第二步:輸入(Input)
- 第三步:倒逼(Push)
接下來,我以“如果你想成為一位簡書簽約作者”為例,做一個倒逼學習法分析,供大家參考:
第一步:輸出
輸出,就是定輸出的具體目標,俗稱“樹靶子”。
這里其實分為三步:
1.1 確定總目標(樹干)
每個人每一年的輸出會有很多很多,假如其中有一項是“成為簡書簽約作者”。
1.2 確定分目標(樹枝)
對于“成為簽約作者”這個目標而言,你很快可以細分了具體目標,例如:
- 每周輸出3篇
- 努力打造3篇閱讀數1W+的爆款
- 微信群內每個月分享一次
- 嘗試不同寫作風格
1.3 梳理隱性輸出(樹根)
大多數職場人士平時工作非常忙,所以只能利用晚上時間咬牙碼字。之所以咬牙,很多人是真心覺得我需要“靜下心”來重新喚醒寫作習慣,將平時散點的想法通過寫作梳理清晰,以及逐步強化個人品牌。
小結
- 輸出要從大目標(樹干)逐步細化到小目標(樹枝)
- 輸出盡可能是可以量化和可視化的,要不然不清楚到底怎么算成功輸出了
- 顯性化輸出是給別人看的,隱性化輸出是給自己內心看的,光有前者是裝逼,光有后者是自嗨,兩者結合才是真愛嘛~
- 輸出物本質上,主要就四大類:發視頻、發圖片、發文字、發聲音、發癡……咳咳,最后一個不算
第二步:輸入
為什么輸出后面不是倒逼,而是輸入呢?因為沒有原材料(輸出)和產品(輸入),怎么加速催化呢?
輸入的本質,就是學習。根據確定的輸出物來確定輸入的方式:
- 閱讀式輸入:為了更好明白簡書的編輯喜好的文風,建議可以看看熱門文章是怎么寫的,為此我專門開設了一個專輯《10000+熱文》。我的方法是利用等電梯、排隊等碎片化時間就瀏覽這些文章;最關鍵的是,我自己總結了一些小技巧,例如:如何標題黨?如果排版?如果把文章寫短?如何導流?等等,這些技巧只能自己總結,別人總結的永遠隔靴搔癢
- 音頻式輸入:你可以在喜馬拉雅上搜一些關于寫作的課程,利用車載藍牙,在上下班途中收聽
- 其他形式輸入:偶然加入了簡書的一個專輯群,認識了一些朋友,他們在群里關于寫作的討論,對你而言也是一種寶貴的輸入。
小結
- 輸入的本質是學習,但關鍵不是學習,而是分析!
- 輸入是多維度、多方位、多時段的刺激,不需要利用上班時間可以學習,關鍵是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進行“用心學習”
- 多結識人很關鍵,單槍匹馬學習是低效率的,關鍵要找到比你水平高的人,想結識高人之前,務必先認識他的“高見”
第三步:倒逼
倒逼的本質,就是自我施壓。人都是有惰性的,可以不自責,但要自省。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我們在讀大學時候是如何通過考試的?
如果我沒猜錯,絕大多數人就在考試前兩三天突擊一下就英勇就義去了~
隨著一門門課程被你這樣攻破之后,大學就這么一眨眼就過去了……
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倒逼”。
從戰術上來說,我主張沖鋒式學習,即集中一個可控的時間段全力以赴完成一個高難度學習任務。
以輸出倒逼輸入解決的是目標確定的問題,沖鋒式學習解決的是具體實施的問題。
為什么要沖鋒式學習呢?
- 因為你集中精力去沖刺的時候,整個大腦是高度亢奮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
- 成年人的毅力將成為比貞操更為稀有的功能
舉例:看看簡書上多少人曾經信誓旦旦要日更的?最后幾個人真的堅持下來了?即使堅持了,請問質量水平都能保持在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嗎?不用我說答案,你自己就有答案了吧。
人生是個概率,一旦人生開始與時間進行長跑比賽,最后輸的大概率事件是人,而不是時間。
你大可集中雙休日或某個假期的大塊時間來做“沖鋒式學習”,例如:強迫自己必須輸出一篇文章,再難也要寫掉;或者,強迫自己在一天時間里必須把這本書精讀掉,并做好批注。
平時晚上做一些的小打小鬧的“慢跑式學習”即可,讓自己的身心保持愉悅狀態,我覺得非常關鍵,你又不是知名網紅作家,憑什么日更到天亮啊?當心提前更年期倒是真的呢~
具體有哪些倒逼手段呢?
- 懲罰性倒逼:如果沒有完成某個任務,例如:花一天以內時間完成《一周搞定工作型PPT》一書的書摘,下周整個一周都自罰洗碗。
- 激勵性倒逼:如果完成任務,獎勵自己一個喜歡的東西或喜歡做的事情,例如:直接上淘寶買買買,徹底緩解一下學習的疲勞感~
P.S.最近我朋友圈里有一個客戶,他發起了一個眾籌,參與的人給他100元,他堅持每周看一本書,并分享出來,如果他沒法堅持下去,就請總共40多位好朋友吃大餐!我發現他的確比以前分享的頻次和內容質量都提高了不少。
小結
- 倒逼的本質是施壓,但關鍵是不能長期施壓!有句話怎么說的,哪里有壓迫,哪里有反抗。大壓傷神,小壓怡情嘛~
- 倒逼的輸出物一定要到位,千萬不能“算了吧,就這樣吧”,因為倒逼的關鍵就是“死磕自己一把”,死也要完成,死也要精品,死也要搞出個高逼格!
- 懲罰性倒逼一定要“狠”,即懲罰力度要大,最好大到自己感到小恐懼,最好有人監督,這時候完成任務的可能性極高無比,例如:女朋友監督自己每天做100個俯臥撐,做的時候開Facetime,做不到直接發給1000元紅包給她
好了,我是@Lonley_Fish,今天聊到這里。謝謝大家!
如何成為月入十萬的斜杠青年(上)
如何成為月入十萬的斜杠青年(中)
情商低到底有多討厭,你知道嗎?
早知道這些讀書方法,我就少走很多彎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