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至微觀粒子,上到天文宇宙,關于世界的真相,除了借助科學,我們幾乎無法了解。
但普通人要讀懂科學論著何其難也,好在我們有科普讀物,不僅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置身其中的周圍世界。
在數學家眼里,世界是有形狀的。在《世界的形狀》這本書中,作者將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等科學家腦子里的數學公式和抽象概念,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語言,介紹了量子物理、前沿技術、宇宙天文,以及生物醫學等基礎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以及便于從整體上把握的認知演進路徑和學科間相互關系。
把學科(特別是物理學)脈絡放到一個宏觀層次來解讀,用非科學家也能夠理解的描述,展開探索世界的好奇之門,《世界的形狀》從根本上彌補了大學教材滯后于時代前沿的不足,將奇趣的科學知識和我們的日常聯系起來,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觸及嚴肅的尖端知識,在有興趣的讀者心中播下科學思想的種子。
作者善于對科學技術做深入思考,以至于用淺白的話語循循善誘,引領人跨入異彩紛呈的世界。從微觀到宏觀,從大型對撞機撞出來的粒子,到宇宙運行的天體,無不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
作者將如此宏大的知識體系集中于一本書,其目的不僅在于普及基礎科學知識,還在于意圖在科技發展的整個脈絡和現狀中,找到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突破知識壁壘實現大一統是這種發展方向之一。
關于打破知識壁壘的嘗試,作者認為根源在于物理學上的基本物理定律統一所有其它板塊規律的趨勢,例如分析科技斷層,以及現代科技的三大板塊(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三大板塊),闡明打通三大板塊間壁壘是科技發展的底層邏輯。
還比如經由試圖以分子結構解釋生命本質的分子生物學,打通了三大板塊之間的壁壘。
《世界的形狀》在基礎學科及其應用技術的發展框架中,討論了現代科技發展的未來,通過將凌亂世界的碎片拼合成一幅全息景象,借由打破知識壁壘統一物理規律,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不管世界最終是什么樣子,我們都將與之長存,它與我們息息相關。未來并不樂觀,人類在生命健康、物理探究和社會文化方面面臨重重挑戰,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智慧的人類總是有辦法比過去知道得更多,前沿科學在更精細的層面領悟世界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