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we need!Change we can!”,這句口號曾經在2008年把奧巴馬送上美國總統的寶座。無論如今怎么褒貶奧巴馬在任的8年,我們都無法否認“Change(改變)”這一詞語當時一定曾打動了無數的美國民眾,給他們帶來過遐想、憧憬和沖動,也給奧巴馬帶來了一生中的重要改變。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有些改變是主動的,看到未來的方向,調轉船頭駛向廣闊的藍海,比如:iphone,它的創新發掘了驚人的需求;有些改變是被動的,在外力的脅迫下,不得不曲意奉迎,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開放通商便是如此,那是生存的選擇。
有些改變讓人敬仰,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些改變讓人齒寒——當年刺殺清攝政王載灃的汪精衛,后終成為鋤奸團的刺殺對象。
有些改變,志存高遠,“For a better world(為了更美好的世界)”已成為是很多人和組織追求的目標;有些改變,看似卑微渺小,只寄望于一日之溫飽。
不論是在中文還是英文中,“改變”都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所以它既是目的、結果,也是手段、過程。一路高歌猛進的“改革”、“創新”,讓人們常常把“改變”一詞從中性詞想象成了褒義詞,其實“政變”“婚變”“癌變”……,誰又敢說這變化中就不含有恐懼、忐忑、動蕩與無助?
剛剛邁入新的一年人們,或許都懷揣了“變”的夢想。但是,除了真善美的愿望,也許有時我們并沒有切實的目標,我們要的只是“變”!因為你已眼看著自己在“不變”中耗盡了青春、浪費了才華、磨損了意志、掩埋了夢想,甚至活成了那個你最不想成為的人。其實,有時我們如此渴望改變,不為別的,只為可以與昨天不同(而結果可能未必比昨天更好),因為,“改變”本身就已魅力十足。
其實,什么也不做,改變也終會發生。但是,有些人終究還是會在某個清晨張開雙眼,看著窗外的迷蒙,決定做點什么——為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