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這兩天在看韓劇《孤單而燦爛的神-鬼怪》,今天看到第四集,鬼怪回憶起他和一個即將離世的老人認識的經歷。
老人還是小孩的時候,父親總是虐待他,鬼怪幫助了他,讓他好好和父親談談,并告訴了他考試中的一道“即將做錯的題目”的正確答案。結果孩子并沒有按照鬼怪的答案作答,他說“怎么做都是那個答案,那不是我能解得出的題目。”鬼怪嘉許他“你的選擇,才是你人生的正確答案”。長大后,小孩成了一名律師,幫助了很多人。彌留之際,他很感謝當年鬼怪遞過來的“三明治”。鬼怪卻說自己給數千的人遞過“三明治”,而很多人只是停留在奇跡發生的瞬間,是小孩自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這幾年“韓流”洶涌,我想,大概不僅僅因為里面男的帥女的靚,不僅僅因為里面的愛情夠“sweet",不僅僅因為里面的衣服夠華美、妝容夠精致,還因為價值觀。
02
我曾經聽過幾個關于父輩們的普通人的故事。
他出生在50年代,青年時代由于“出身”在那個年代被放大化,他因此無論是招工還是讀書都經歷了很多挫折。技校畢業后他又一次愿望落空,被分配到家鄉小縣城的工廠工作,在那個工廠里做的是“最臟”的活,卻認真工作得到了廠里和大家的認可。后來,廠里推薦他去省城系統里知名的大學讀書,因為“出身”讀書再次受阻,不認識他的招生老師看了他的檔案,說“我們還是要招些有真才實學的人”。于是,有不認識的“貴人”相幫,他得償所愿。他是我的父親。
我的小學數學老師也給我講過另一個關于她讀師范的故事。她說當年知青下放,后來恢復高考,她們都很激動,許多知青都很刻苦學習備考。她年紀小,不夠自律早上無法早些起床讀書,就半夜悄悄把自己的大辮子綁在年紀稍大的知青的辮子上,這樣保證第二天他人起床時被痛醒可以早起讀書備考。最終,她也夢想成真,考上了師范,成了一名教師。
他們都是普通人,都接過了命運遞給他們的“三明治”。
03
前幾年,有篇文章在網上大熱,名字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
作者自稱是一個商業銀行的人力資源部職員,他從來銀行實習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表現入手,分析了他們面對不同情況的應對,比如農民的孩子往往會早到單位打掃房間打熱水、但不善于和銀行正式工作人員溝通、關鍵場合會緊張云云。講了性格和家庭背景對一個人的為人處世的影響,并由此得出了這個結論。文章一出,網上議論紛紛,有褒有貶。
與此同時的,還有網上諸如“鳳凰男”的種種議論、還有“灰姑娘”的新版“黑童話”等等。似乎家庭的“烙印”和“痕跡”難以抹去。咪蒙等網上大“V”也公然宣稱,成為“富二代”是很驕傲的事情,而且還撰文,很多“富二代”都比“你”超乎想象的努力。
說的沒錯,我也認同。只是寒門真的難出貴子嗎?
04
階層固化,古今亦然,中外亦然。
說古,自然有許多如朱元璋的“光腳”皇帝,但更不乏李世民那樣的貴族血統的皇帝改朝換代,更遑論多少名臣將相出自“高門”、有深厚的家學淵源,否則那個科考制度能讓那么多天下“貧苦讀書人”為此從黃口小兒考到垂垂老矣,更鬧出“范進中舉”的荒唐事?說國外,沒看見福布斯排行榜上有多少“富二代”是承繼著父輩的產業而登上排行榜?新上榜的有,行業要新、創意要出眾,終究少數吧?
政府自然有政府的責任,提供公平的機會,讓社會更平等。個人呢?
05
我只相信,能接過遞過來“三明治”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我有個朋友,農村孩子、家境貧寒,家里兩個妹妹,一個還得了重病。上大學的時候他成績優異,保研面試時因為緊張面的不好,要被調劑不好的專業,他硬著頭皮去找欣賞他的老師做導師,導師“開口求情”,他如愿以償保送了想學的專業的研究生。讀研時,他想擔任班上的“班長”,一個個敲當時大家彼此都不認識的男生宿舍的門做“自我介紹”和“毛遂自薦”,磕磕巴巴緊張的自己都不好意思。大家看他真誠實在,最終都投了他的票。如今,他在公司已是“中堅力量”,也能在關鍵場合侃侃而談面不改色,雖然身上還帶著些許家庭的“烙印”,但知道的人都對他肅然起敬。
還有個同學,一口英語帶著濃重的家鄉口音,畢業后去了華為,因為華為出國的薪酬高,遂立志要出國多賺些錢。于是苦修英語,畢業五年足跡踏過非洲大地。他曾給我講過華為“出國”的種種制度和經歷,比如被槍指著腦袋后的優厚獎金,比如有人得了病在路邊“打擺子”無人施救。想來他自己的經歷縱然沒有那么險象環生,但多少亦不容易吧。現如今,他已在深圳安家置業,據說市中心地段的房子讓人心生羨慕。
他們是我的同齡人,也是普通人,不比日進斗金者,但他們也創造了自己的奇跡。
你的生命里,是不是也有那么一塊“三明治”,你接住了你的三明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