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大神,一聽便知,趙周老師配的上前面加“不愧為”這三個字。好朋友讓我分享一下前些日子所聽到的,
我覺得就這么一字一句轉達還不夠“誠意”,總要附贈些自己的拙見吧,哈哈。先從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聊起——
談到中國教育,大神說了句“很多學習者自己都不把自己當人,只是一個容器”——瞬間把我給震到了。腦海里立即浮現出:茫茫人海突然間變成一個個行走的透明容器,很多裝的是醬醋茶調料、有些液體顏色怪異、有的養料豐富但混雜、只有極少數是清澈干凈的。這種即視感源于大多數人,大多數尋知的人:
-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以為自己“缺”什么就去“補”什么,把自己當容器去填滿。
-去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容器?他人眼中更好的自己?
所有的知識,在學之前先問問自己你真的需要嗎?
什么該知道多少?你有必要成為“專家”嗎?
所謂“剛而易摧”,吸納所有的后果是體系看似龐大完善,卻能輕而易舉被擊倒。
如同當時一位聽眾滿腹疑團地問“我學了4年《西方美術史》,最后卻說不出個來龍去脈所以然”,我心中的OS是“這是你的問題”。不過大神給出了一個更清明的答案:“這些教科書,是別人的體系,考完試忘了也罷。”是的,問題不一定是你“有問題”,忘記是很自然的事,而是你真的有必要去記它嗎,還老是為“記不住”擔憂,說到底還是你的問題,哈哈。
這讓我想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很多時候是一種慣性的安全感缺失在作祟,“不知”的狀態會讓人不安、恐慌,甚至懷疑自己,卻從未想過是否真的需要知、需要用,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典型的例子還有:別人家的小孩都在學,所以我們小孩也要學。--比較帶來的壓力讓人盲目跟風、不計代價。
另一方面,不僅是知識,在這個網絡時代,信息尤為如此。我們相對謹慎地去選擇需要、喜歡的產品進行購買,畢竟花的是自己的錢;卻對各種信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因為是“免費的”“易得的”“送上門的”(當然對明顯惡俗、廣告信息半數人還是有分辨能力的)。在點點滴滴、五花八門的信息碎片中,我們樂在其中,被其潛移默化地影響、干擾,大腦變得矛盾、混沌、紛雜,更別提被搶奪的寶貴時間和精力了。如饑似渴也好、無聊習慣也罷,我們主動、被動地將自己灌成了一潭布滿雜草的渾水,五味雜陳、糾纏矛盾、精華被大量糟粕稀釋,亂成一團。
是信息的錯嗎?確實越來越多制造、傳播信息的人只求10w+的點擊量,缺少真誠,但這樣的情況古已有之,也并非全然現代的產物。作為接收者,我們終究是要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給自己裝什么也只能由自己決定。我不禁感嘆,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是快樂的,一種是無知的人,一種是明辨是非的智者。無知的人索性眼不見耳不聞,做井底之蛙但最好不要望天;而智者早已看透一切,只取所需,淡定逍遙。最痛苦的莫過是所有為追尋理想也好、欲望也罷的人們,在學海中拼命捕魚、窮盡一生撈到少許魚,卻伴隨著一堆腐爛的蝦蚌,同時還可能陷入一個又一個沼澤地,耗盡體力。真相往往是殘酷的,因為求知就是學習者們的軟肋,但清醒還是必要的,痛苦一時,可能帶來進步一世。你也可以停止腳步,但令人敬佩的就是明知道很可能無能無力,但仍繼續前行,跌倒、爬起,勝過早早放棄。
“學”未必就是好,“知”不一定等于懂,這里面有太多學問,事事無絕對、人人各不同。看別人,結果往往只是表象,但每一個選擇的背后至少自己要清楚原因,有理由說服得了自己。最后撒點干貨——
得真知的途徑是:謹慎地的去灌溉自己,同時為大腦裝一個強大的三合一系統:篩選過濾器+信息處理+碎片整理器,這些自然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樣想來,感性突然升起,心中有些悲涼。借著遙遠的燈塔微光,只有“苦”才是真相,有時候一輩子稀里糊涂也是可以很輕松地過去的,然而執著的人,即使方法很笨終究也是會闖出一些名堂的。
先談到此吧。
記住,容器里裝什么,
你是有選擇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