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兩會期間,有關醫療的話題又一次成為熱點。醫改、醫鬧、醫療互聯網等都是重要的議題,其中涉及醫療互聯網的醫學人工智能、互聯網醫療管理標準、互聯網藥品交易監管等都被提出和討論。
熱鬧的提議和討論背后也折射了現有醫療的尷尬:一方面核心醫療資源相對緊張,而且集中在頂級的一二線城市,而廣袤的基層醫療需求并沒有被滿足。另一方面,核心醫療資源也存在著明顯的浪費現象,很多優質醫療資源不能被充分利用。
這似乎有點像十年的文化娛樂產業:那時候移動互聯網還不怎么發達,手機還是諾基亞時代,看新聞還只有四大門戶網站。大量的新聞人、影視人還都待在體制內,報社、電視臺、出版社等都還是新聞人不二選擇。然而十年后的今天,文化娛樂行業已經成了最炙手可熱、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
究其原因是什么?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新技術的革新,原本在電視臺、報社,都是非常龐大的精細化團隊運作,任何一個只會寫作或者只會主持的人很難一個人完成所有工作,而今天,隨著視頻網站、直播工具、音頻工具、自媒體等的技術革新,一個寫作好的人就完全可以自己只寫作而完成一個創業項目,一個口才不錯的人就可以做一檔自己的節目成為網紅。
二是放開對人才的體制化管理。讓人才自由流動,充分競爭,而不僅僅是控制在體制內。只要依法依規即可,讓人才接受市場化運作,這樣更容易盤活市場。現如今文化娛樂行業的火爆,跟大量體制內人才流向市場有很大關系。
回到醫療的主題,互聯網醫療的春天在哪里?我認為,一靠技術革新,二靠盤活醫生資源。
在技術革新方面,目前醫療領域也正在借用最新的大數據、AR、AI、區塊鏈、基因檢測等新技術來開展醫學的探索。而盤活醫生資源方面,16年12月《非法行醫罪司法解釋》的修改是開始變革的一個好開頭,未來如果能繼續放開公立醫院醫生的限制,將大大加速醫療行業的變革和質變。
拆開來說,我認為以下的醫療賽道已經或者有可能成為熱門:
首先先說C端市場。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提升、消費水平提高,如何滿足新中產的醫療和健康需求正在成為新趨勢。
1、海外醫療、高端醫療:海外醫療、體檢等正在成為熱門趨勢,不僅傳統的醫療機構、移動互聯網玩家正在進入,很多旅行行業的巨頭也正在瞄準這一藍海。在國內,高端醫療、專科醫院、特色私人門診等都將可能成為新趨勢。
代表:春雨醫生海外醫療、量子健康(著名客戶:滴滴柳青)、新里程美家國際醫療、攜程等在線旅行的出境醫療旅游;
2、醫療健康險、互助社群:目前醫療健康保險也正在變成紅海,眾安、平安等保險巨頭都已經頗有市場競爭力。不過有特色、場景化的產品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代表:眾安尊享一生、平安旅行險/醫療險、水滴互助(互助社群)
3、消費級智能硬件、檢測設備:與運動結合、測試心率等智能硬件早幾年已經開始流行,不過這些功能還不夠強大,未來與慢病治療、深度參與身體數據檢測和預警的消費級產品將會流行。
代表:暖藍(緩解痛經)、出門問問、智能藥丸
4、消費級精準醫療:2016年,基因組發展被列入十三五計劃之中,精準醫療已經掀起了一波發展狂潮。這一行業的競爭和發展,遠還沒有結束。
代表:華大基因、碳云智能、基石藥業、安諾優達
5、醫生知識網紅:醫生IP隨著這幾年的發展也逐漸有了一些新天地,尤其是在母嬰、中老年養生、醫美領域、日常保健等方面已經相對成熟。具體的變現形式有知識付費、電商、硬廣等。
代表:崔玉濤育學園、年糕媽媽、郭樹忠
再說說B端市場。這一段主要還是集中在如何滿足醫生需要、醫院需要等。也有做滿足社會需求的,比如補充醫療等。
1、醫生工具:這一塊相對比較多,有做醫療數據文本分析、有做醫生培訓、也有醫生社交、醫生就醫工具等。只要能切合醫生使用場景,還是有一些使用空間的。
代表:柳葉刀客(VR)、森億醫療(AI)、杏樹林(病歷夾)、醫聯(社交)
2、醫療器械:相比較美國而言,我國醫療器械無論是從人均使用量,還是生產水平,都明顯低一個檔次。所以未來在醫療器械方面還是會有不少機會和可能。
代表:碳云智能、多禧生物、博瑞生物
3、醫生集團、私人醫院、獨立科室:隨著對醫生限制的放開,未來私人醫院、高端醫療服務、獨立的影像科室、檢驗科室、血液凈化科室、病理中心等都可能成為趨勢,公立醫院不再是唯一的醫療資源聚集地,醫院也不再是全聚合的平臺,而有可能就僅僅是看病流程中的一個而已,很多都需要別的平臺共同完成。
代表:冬雷腦科集團、王強醫生集團、萬達國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