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就是專注力。專注力就是知識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也說過:“專注比智商是更容易讓孩子成功的因素。”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也是孩子適應環境的基本能力。什么是專注力?就專注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是指我們集中于某個事物的能力,能夠轉移,并且專注做一件事。鉆專注力好的孩子,無論做什么都很容易進入狀態,自然學的更快。專注力差的孩子,無法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自然學習效率低,效果也差,長大后也難以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往小了說,專注力決定學業,往大了說,專注力是任何事情的基礎。所以,專注力真的無比重要,專注力是解鎖孩子成功人生的關鍵。
判斷孩子專注力的標準是什么?——專注力時間公式,解救被冤枉的孩子
? ? ? 有一次在我的課堂上,一位家長很急地舉手發問,說他的孩子專注力不好,一點耐心都沒有,搭個積木5分鐘就開始亂扔。我問他孩子多大,他回我都快2歲了!這個時候我不禁有點兒好笑哈,因為2歲的孩子能有5分鐘的專注力是一個無比正常的數據。我們要判斷孩子專注力好不好,首先就要了解按照孩子不同年齡段,專注力的大致水平。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旗下的SCALE組織,曾經發表過一個孩子的專注力時間公式:
Attention span for learning = Chronological age +1
孩子專注學習的時間=生理年齡+1
比如8歲的孩子,專注學習的平均時間為9分鐘。
這個公式給了父母一個很好的參考。像上文那個2歲左右的孩子,就算積木再好玩,他應該有的集中時間也不會超過3分鐘。按照這個標準,估計很多孩子都是被冤枉的“不專心”。 當然啦,上述的時間長度是參考值,非絕對值。實際的專注力長度,會因很多因素影響而有不同。一般來說,3歲的孩子如果注意力能集中五分鐘左右,4歲的孩子十分鐘左右,5-6歲的孩子15分鐘左右,7歲以上的孩子能達到20分鐘左右,到10歲能達到30分鐘以上,那專注力已經非常不錯了,爸爸媽媽可以根據以上的參考標準,千萬不要冤枉孩子,給孩子隨意貼上“不專注”的標簽。
為什么專注力是可以被訓練的?
? ? ? 通過公式我們會發現越小的孩子,專注力就會越差,這是因為年幼的孩子大腦發育沒有成熟,一直要到青春期的時候才會逐漸成熟。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就任其發展,只需等待。雖然自然發展中很多孩子也獲得了高度的專注力,但是容易分心的成年人也一點不少。社會上有些成年人,精神渙散,很難專注,注意力集中就無法更好地處理事情,找工作都非常艱難。所以,在孩子越小的時候,我們越是要懂得科學的方法,在發展的關鍵期給到適合的營養與照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讓教育孩子,變成一種隨機性的事情,一旦問題出現,再來補救,我們就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補救,與其補救,不如抓住專注力培養的關鍵期。
? ? ?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講,專注力并不是完全天生的,而更多的是經過后天訓練形成的一種做事習慣,因為專注力與神經元數量和神經突觸的聯結有關,神經元通過突出進行神經連接,形成神經系統,當我們有一種新的體驗,或專注于一件事情的時候,神經元就會刺激被激活,產生蛋白質制造新的連接。就像是下雪天的時候,一個小村莊地上全鋪上了雪看不到路,但是如果有一條路人走的多了,越走那條路就會越清晰。也就是說專注力就像那條路,你越走的多,那條路就變得越大,或者說專注力像肌肉,你不鍛煉,它就不會自然變得強壯。小寶寶剛出生的時候,他們的神經元數量和聯結還非常地疏松,隨著孩子的成長,到3歲左右,神經元數量達到頂峰,是成人的1.5倍,隨著訓練能夠讓常常使用的神經鏈接更加強壯反應更加快速、靈敏,而那些不常用的大腦認為沒有用,會自動退化。(放一張神經元,根據年齡,不同數量的圖片)
? ? ? 所以如果在孩子6歲之前,你的孩子就培養了他高度的專注力,那么以后工作、學習、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很專注、效率高。所以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如何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