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暈了對嗎,要理解科幻題材的方向和基礎,首先做做基礎知識補充,第一個方法就是對比。
1/關系簡化
奇幻與玄幻、魔幻的關系,爭論不休。個人偏向認為:玄幻偏重東方修真,魔幻偏重西方魔法,而奇幻則是玄幻和魔幻的總合,玄幻與魔幻都屬于奇幻的分支類型。
“奇幻”,英文“Fantasy”的翻譯,由臺灣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負責人朱學恒,于1992年開設為期共一年半的“奇幻圖書館”(Fantasy Library)專欄時固定下來,并沿用至今成為通用譯名。
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既有聯系,又有不同。奇幻小說通常較偏向非百分之百理性上(內容多有魔法、劍、神、惡魔、先知)。以時間序區分,奇幻小說較偏向過去,而科幻小說則會偏向現有科技的延續、強化。
現在,先把奇幻這一支撇清:
2/奇幻作品
奇幻小說歷史悠久,希臘神話和羅馬神話、日耳曼神話史詩如《貝奧武夫》以及北歐神話。中世紀騎士文學亞瑟王傳說,魔法師梅林、圓桌騎士。
在20世紀中葉,J·R·R·托爾金的《霍比特人》和《魔戒》? 、C·S·劉易斯的《納尼亞傳奇》、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從神話、史詩和中世紀浪漫文學中借鑒了許多成分,例如J·R·R·馬丁的《冰與火之歌》,羅伯特·喬丹的《時光之輪》 。
奇幻三巨頭:《魔戒》、《冰與火之歌》、《時光之輪》。
21世紀后,奇幻小說認為只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存在與現有物理規律不符的超自然的現象(以魔法為代表),二是在默認或者是在解釋了這些現象之后而針對某些故事進行創作,那么就是一種奇幻。通常來說,奇幻小說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是建立在一個全新或至少部分虛構的世界觀之下。
2.1/奇幻之一的魔幻作品
中國古代就有《聊齋志異》。
魔幻小說的幻想建立在魔法之上。魔幻小說借助于魔杖、魔戒、魔法、魔力、魔咒。J·R·R·托爾金的《哈比人歷險記》和《魔戒》。
英國女作家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菲利普·普爾曼的《黑暗物質三部曲》、R·A·薩爾亞多的《暗黑精靈崔斯特》、《冰風谷》,日本水野良《羅德斯島戰記 》、《魔法戰士李維》 等。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是主要出現在拉丁美洲的一種文學流派。這種流派的創作手法,把現實和幻覺結合在一起,描繪和反映錯綜復雜的歷史、社會和政治現象。其顯著特點是:給現實生活變形;加入神秘、神奇甚至古怪詭異的內容;具有強烈的社會矛盾、政治斗爭內涵。
《百年孤獨》。隱喻殖民者對貧苦人民的搜刮。不是娛樂性小說,而是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小說。
2.2/奇幻之二的玄幻作品
玄幻推動了中國網絡文學的興起和繁榮,這個詞匯最早來源于黃易的作品。1988年香港“聚賢館”出版的黃易的《月魔》。序言中寫道:“一個集玄學、科學和文學于一身的嶄新品種宣告誕生了,這個小說品種我們稱之為‘玄幻’小說。”。
以網絡文學為主體,目的更多的偏重娛樂性和閱讀快感。
黃易所謂的玄學只是淺層次的“風水命理、占卜星相”而已,并非《周易》、《老子》、《莊子》這三部被稱之為“三玄”的書所奠定的“玄學”。
網絡文學的玄幻小說,其中的“玄”不再是指玄學,而是可以詮釋為玄想。不需要受科學依據的束縛,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西方的魔法、中國的武術和謀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再加上神話(而且經常是中國、印度、希臘神話并存……),構建出神奇的世界,精彩的故事。它寫未來科技,卻不需要用科學理論驗證;它寫魔法,又不考證西方巫術學體系;它寫武術,卻比傳統武俠更神奇強大,經常超越人類生理極限……不論是虛擬世界架構,還是人物經歷,都是玄之又玄,天馬行空,自由無比。
玄幻小說以中國人特有的傳統觀念思維嵌入,漢語特色描述。
2.3/奇幻總結
奇幻小說迄今無嚴格的定義。臺灣徐慶雯為“繆思奇幻館”所寫的開館宣言中:“我們需要想象力,不是教唆逃避現實,陷溺虛無,卻是要鼓勵轉換視野,伸展心智,而奇幻故事獨特的神秘本質,無限的幻想空間,正是想象力的源泉。”
知道了奇幻的歷史和元素,就更加好理解科幻目前的狀況。
3/科幻作品
科幻小說是人們所熟知的,其幻想是建立在科學之上。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是1818年出版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為《科學怪人》),作者是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夫人瑪麗·雪萊。此后,法國的凡爾納、英國的威爾斯、美國的阿西莫夫、蘇聯的別列亞捷夫、日本的小松左京和星新一等創作了諸多優秀科幻小說,成為世界科幻小說大師。科幻小說具有悠久的歷史,已經成為了一種成熟的文體。
在《辭海》上,有“科學幻想小說”條目,卻查不到“玄幻小說”、“奇幻小說”。這表明“玄幻小說”、“奇幻小說”是現今流行的新名詞,尚未納入《辭海》條目之中。
4/科幻創新
美國的科幻片《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E·T》(《外星人》)、《侏羅紀公園》、《第五元素》、《我,機器人》等等,都是美國雄厚的科技實力的反映。
我們最近看到的《三體》系列是中國科幻作品的基石系列,它當中融入了大量高端深澀的技術描述,非常具體地展現了相關學科的技術原理、專業術語和發展構想。讀三體,不僅是思考著宇宙的森林法則,也被這其中深刻的知識吸引著。
“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在人類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準。
……
我認為零道德的宇宙文明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這樣一個宇宙中生存?這就是我寫地球往事的初衷。”【劉慈欣,《三體1》后記】
期望以各類基礎學科為元素的科幻作品也能夠在網絡上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