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事是我們最頭疼的事情,孩子情緒來的時候是不講道理的,大人該怎么辦呢,怎么去引導,怎么去化解,語氣重了傷了孩子的心,輕了作用不大甚至沒效果,自己的孩子,必須要自己去溝通。
有一部電影是講四個人住在一個孩子的大腦里,他們四個代表著五種情緒,憤怒,快樂,憂傷,恐懼,他們其中一個只要按下按鈕,孩子就會發出對應的情緒。
當孩子只是個孩子時,他的情緒腦發育的特別快,而理性腦很慢,所以我們看不懂他為什么那么無理取鬧,難過就哭,開心便笑,害怕就躲,惆悵就不說話。
他們還太小,我們發育完全的成年人左右腦也就是我們的情緒腦和理性腦是能相互作用的相互控制的,比如我們喜不形于色,同樣難過了會自我安慰,惆悵時會聽音樂畫畫化解,會分析會理性對待,當然太理性了顯得麻木,太情緒了又顯得孩子氣。所以要掌握好一個度,做好平衡。
當孩子無理取鬧到不管不行時,大人首先知道孩子階段理性腦是非常弱的,相反情緒腦良好,她很難自主判斷分析自己的行為,然后調節喜怒哀樂,要停下來除非累了。
這是大人要看情況,比如他看見家里的小烏龜不見了,一下沒找到他就怪你不看住它,就哭,不停哭,根本不聽你說,你就沒辦法,那么這時你等他哭一陣后,你可以問他:剛才是不是看不見小烏龜心里很難過,很傷心,所以哭了,幫他找到哭的那個情緒,很難過很傷心,他基本上會點點頭,說是的,接著你說媽媽也難過,他說是的,讓他理解你,再你說:如果是小烏龜害怕這里爬出去躲起來了,我們還沒找到他,那你怪媽媽,媽媽是不是也和你一樣很難過很傷心啊,他說,嗯. 最后你問他,如果可能是小烏龜自己爬出去躲起來了,我們只要多找找,每個地方都找找,最后說不定就找到了,你還會一回來就哭嗎還是告訴媽媽和媽媽一起去找。他當然不會說要哭的。
最后孩子不哭了,你也幫他分析了問題,幫他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慢慢的影響他,幫他通過對情緒的分析養成理性的思考。所以情緒和理性不會是獨立形成的,獨立工作的。而是互相影響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