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孩子管好自己?這是令很多父母極為煩惱的問題,尤其是遇到一個所謂的“熊孩子”。如今,大多數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智商、情商、習慣、性格等方面的發展,但卻很少有人重視孩子自我成長的“秘密武器”——自控力的培養。 孩子管好自己,家長才能省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會想盡可能的為孩子做更多的事,更希望孩子能一直在自己的視線之內。但很多事,孩子都需要自己去完成,這樣才能給予他最好的成長條件。
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做家長的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但絕不能代替孩子成長。
要求積少成多,讓孩子逐步獨立
從吃飯開始,以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放手讓他自己做。孩子小時,大人可以從旁提供幫助,孩子大了以后,大人根本不需要在旁邊,讓孩子自己做就好。大人要記得,孩子自己做事時,你是個“幫助者”而不是“監督者”的角色,在孩子拿不動時幫個手,在孩子可能危及自己安全時提供保護,不要不停地提醒孩子,這事要這么做、那事要那么做。大人在旁邊說得做得越多,孩子自己做事的興致就越低。
孩子的事孩子做,孩子做的事孩子負責”。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幫助、鼓勵,但是絕不可以代替。
媽媽的愛、肯定、稱贊與鼓勵非常重要
媽媽的應該要給孩子機會,讓她能夠獲得真心協助與肯定的感受。雖然可能會有些麻煩,但請父母試著挑出孩子能辦得到的事,拜托孩子幫忙,也就是媽媽先主動請求孩子協助。因為是孩子能力范圍內的工作,失誤犯錯的機率就會明顯降低。這時候,只要對孩子表現好的部分充分給予稱贊,往后孩子妨礙媽媽的情況就會減少。
堅持保持作息的秩序性
兒童是不懂作息的概念,但他明白規律。比如說早上先是起床,然后是穿衣服、刷牙、吃早點、上幼兒園,然后做什么,每個家庭不一樣,但是你的作息在你的家庭里面必須每一天都要一樣。
教給孩子必要的方法
爸爸媽媽,同時也包括家中的老人、大人、帶孩子的看護者,都要堅持家中活動的設計性,都應該嘗試來設計一些活動來幫助建立秩序感。
換位思考一下,大人自己干活兒時,旁邊一直有個人指手畫腳、說這說那,你自己是什么感受?孩子也是獨立的小人兒,他情緒的豐富程度、敏感程度不遜于大人,真的不要老認為“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懂得多著呢,只是大人往往不知道而已。
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號,也不是讓孩子掌握幾種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天天堅持。
許多研究表明,過度放任和過度嚴苛都不是最好的教養方式,更好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自由,同時也設立明確的界線,當孩子越界時做出公正的懲罰,并解釋清楚背后的原因。這樣的教養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的心智和社會發展,幫助他們成為獨立而自主的人。
3—12歲是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12歲以后,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新習慣要想扎下根來就難多了。父母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無戒21天日更營-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