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轉了一個帖子名字叫《不能控制自己才去控制別人》,是一篇好文章,只是名字似乎指向了人要控制自己。
有朋友說有時候實在控制不了自己。控制自己其實也是控制的一部分,不去控制,既包括不控制別人也包括不控制自己。因為我們想控制失控,這是做不到的。
失控是屬于非理性的成分,而控制則是用理性來對抗非理性。首先自己和自己斗爭,總是有輸有贏,經常搞不定就失控了。再者,理性屬于意識層面,非理性屬于潛意識層面。根據心理學的冰山理論,潛意識是代表了90%的部分,意識才占10%。從力量對比而言,潛意識代表的失控贏面更大一點。
那怎么辦呢?我覺得解藥和不去控制別人的方法是一致的,就是不去控制我們的失控,接受我們的失控。每當看到有人焦慮的問自己著急、控制不了自己怎么辦,我都會說失控就失控吧,著急就著急吧,焦慮就焦慮吧,沒關系。假如現在的我遇到從前的我媽,假如她為自己的行為苦惱,現在的我也會說,沒關系的。不過我媽媽可能不太會有這種明晰的反思。其實有反思和痛苦是一件好事,那其實意味著我們有機會識別自己了。
我們承認我們有失控的一部分,并且接受這一部分。如果我們可以讓自己失控,其實正是放松了控制。認識到失控,并且允許自己失控,其實是我們面對失控第一步。
我們認為自己身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好的,所以想去控制自己,但是其實有些時候控制自己本身正成為了問題的來源。
比如說總是有媽媽覺得自己容易發脾氣,對孩子不好,但是這件事情越著急,反而越控制不住的。
其實媽媽這件事情,經過這么長時間,我終于理解了我自己媽媽。雖然我知道自己人格形成中的一些問題和我媽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我終于理解了我媽,因為如果是我,在她的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家庭背景下,我覺得我真不能比她做的更好。
媽媽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太重要的角色,但是媽媽很大程度上只是被動的被放在這個位置承擔這么重要的角色,她往往其實并沒有被給予很好的成長環境和社會支持。媽媽也是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家庭環境共同造就的。
我們的媽媽之所以沒有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身上有太多和她意愿無關的事情。而我們自己,之所以沒有成為理想中的我們自己,也確實有很多我們意愿之外的原因。人世間是有很多無奈的事情的,當我們能理解這些的時候,我們才能開始有一些真正的平和。
當我能明白媽媽的無奈的時候,我對現實中的媽媽,確實沒有太多的憤怒了。新年第一天,我忽然很想給媽媽打電話,我跟她說:“媽媽新年快樂!媽媽我愛你!”媽媽大概感受到我話語中情感了,她也說了兩句話。她說完,我竟然眼淚都掉下來了。
我忽然意識到,經過我兩年多以來對媽媽的憤怒,以及我寫的各種寫文章。媽媽大概早知道我已經看穿了一切。可是我看穿了一切,看穿了媽媽的各種扭曲、操縱和偽裝之后,我還是愛媽媽。這一刻,我穿過一切,看到迷霧背后的媽媽,看到了媽媽的本質,我的本質和媽媽的本質終于第一次相遇了。我沒有憤怒、沒有渴求,那一刻只是愛媽媽。
電視劇《歡樂頌》當中關于樊勝美和她媽媽,樊勝美第一次沒有聽從她媽媽的不合理要求,她強制媽媽賣掉了房子去解決她哥哥的問題。最后她告別媽媽回上海的時候,電視中媽媽流露出關切的感情。當時我以為是故意寫的一個大團圓結局。但是我現在發現,原來這轉變后的情感是真實的。原來我們掙斷和父母的共生控制后,依然還是有愛出現的。我想,《歡樂頌》的作者是不是其實經歷過和父母的扭斷共生關系的這一步?這其實是極有可能的。
當我新年第一天給媽媽打完這個電話之后,我覺得自己已經完成和父母的分離了,當時我很開心。但是開心只延續了沒幾天,幾天后我忽然陷入巨大的空虛當中,什么事情也不想干,毫無興趣,工作、學習、感情,而且非常痛苦。這個狀況持續了三天。
我后來才意識到,原來分離還有另外一種痛苦,就是從此之后,我再也不用聽媽媽的話、迎合媽媽的預期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決定了。這就是所有的事情,你本來在一種原則下建立了所有的答案,以父母和別人為原則建立了所有的答案,但是自己終于把這個原則打破,現在所有事情的決定因素都得重新建立,完全靠自己去選擇和決定。這種獨自面對的整個世界的壓力的巨大的無力感,讓我癱瘓了好幾天。
共生,讓我們和他人捆綁在一起,可以避免獨自面對世界的無力和孤獨。只是,雖然有這種和他人捆綁的溫暖在,共生還是讓我們失去了自我,以他人意志為自己的意志,讓我們在內心最深處限于混亂和虛無。我們想打破這種空虛,就得選擇主動的去面對一切。
那幾天,我和朋友說我現在不想工作也不想談戀愛結婚。然后朋友問我為什么,我說,因為我怕跟人家在一起會嫌棄我不會做家務、嫌棄我不想工作。我還說,我怕人家會嫌棄我讀一些哲學心理學的書。然后朋友跟我說,“你怎么知道人家會不愿意呢?你也沒給人家機會啊?”
我后來忽然意識到,原來我雖然完成了和現實父母的分離,可是更多的工作還未完成。我的思維模式還是一片自己會被人嫌棄的想法。事實上,這世上真正嫌棄我家務水平的人,只有我媽媽和我自己。在我和小伙伴們一起多年住宿舍的經歷中,我的家務水平并沒有引起我的室友們很大的困擾。在從前的感情中,家務也從來都沒有成為一個要緊的問題。只有我自己,多少年來因為這個原因,戰戰兢兢。
我還是習慣性的盯著自己的短板看,習慣性的害怕批評。前面對我,依然是慢慢長路,充滿了痛苦。不過我知道,這種痛苦和在虛無中掙扎的痛苦不一樣,因為每痛苦一次我就能多清醒一點,清醒之后有更多的充實。我還知道,我還是度過了最艱苦的時候。因為我大概已經領悟到解決內在沖突的方法了。
比如說家務問題就是我的內在沖突。我通過聊天,識別了我自己的內在沖突。通過體會和理解這種內在沖突,過了一個星期之后,我忽然就領悟到該怎么解決這個沖突了,就是實際上這事情客觀上沒有我想的那么嚴重,不用太在意。于是,我大概一定程度上就這樣減輕了對這個問題的焦慮度。
所以我想,解決內在沖突的方法就是先識別,然后再去理解這個沖突,我自己的體會,一般一個星期左右,這種沖突的解決之道都會出來。但是,前提就是允許自己有沖突,我以前遇到內在沖突的時候,痛苦的不能自己,無法面對。現在,我雖然還是挺痛苦的,但是我過了那陣最痛苦、情緒最激烈的時候,我習慣性的不再責備自己而是去理解自己,能看到更多的自己,然后問題的答案就出來了。
領悟如何面對,這真是挺難的,從前我自己看書,看到很多本書上很多次講到如何面對、如何接受,要么就跟沒看過一樣,要么就看了也不知道書上在說什么。只是有一天,我就忽然領悟了,該如何面對。那個領悟的前提可能是因為,我下定決心,無論冒著什么樣的風險,都決心投入深淵去研究我自己,然后我就忽然明白該怎么面對了。
還有一種因素是,我們不這么深刻的去認識自己,去主動選擇和承受認識自己這種深刻的痛苦,就不能走出虛無和混亂的痛苦。這個層面上,我知道,只靠閱讀可能不能解決問題,真正的答案都是來自于重新去體會曾經的、被我們深深隱藏的痛苦,去面對過去以及現在的真實。
最后寫一下我讀過的心理學相關書籍,如果需要可以看看。
1、武志紅系列全套書籍和視頻,入門書籍,通俗易懂,很不錯;
2、帕萃絲·埃文斯《不要用愛控制我》1-4;
3、克里希那南達&阿曼達系列《擁抱你內在的小孩》、《真愛的旅程》、《走出恐懼》,最后一次忽然領悟面對的方法就是來自于《真愛的旅程》;
4、伯恩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認知心理學和行為心理學的書籍,這本書看過,是蠻好的,據說治療抑郁癥治愈率達到70%,但是我自己不是這一路的。
5、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1-3;托馬斯·摩爾《少有人走的路-心靈地圖》4。這一套書都很好,我是兩年前先看的第1本,但是那時候只是完成任務,并沒有很深的領會,直到最近重新讀過,才能夠重新領悟到他在說什么。有時候我們能否理解一本書,確實和我們自己所處的階段有關系。后來,我讀了第4本的時候大概半年多前,就領悟很深。第4本講了如何面對我們的負面情緒,非常精彩,對我很有幫助,推薦。2讓我領悟和識別到什么是虛偽。其實整套都很好的。
6、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忘了是不是很久以前讀過,因為之前武志紅分析過這本書,認為真實性很高。從前我讀書就喜歡琢磨書中人或者作者的思維模式,這本書讓我看到人性中讓人很有信心的一面以及復雜而無奈的一面。
7、卡瑞爾·麥克布萊德《母愛的羈絆》,這本書早些時候看過,但是當時理解能力沒到,硬著頭皮看下去的,看完也全忘了。后來再看的時候,領悟能力加強,才知道這本書的好,看到后面才發現居然是自己以前看過的一本書。這本書講自戀的母親和女兒的關系的,第二次看到時候也還沒有完成認識自己和媽媽的那部分工作,所以看到那些引發自己傷口的內容時,觸目驚心。
8、弗洛姆《愛的藝術》,第一次看比較早,也是硬著頭皮看下去的。這么多書中,屬于學術派的書,但是真是經典,里面很多東西都是要花好長時間和實踐去領悟。書很薄,里面講了很多基督教和神學的東西,會比較看不下去,而且理論確實高深且抽象。可是看完了之后,心里留下了些痕跡,那些難以理解而特別有價值的東西,會在后續自己困惑的時候重現,再去體會那些話的含義,再達到更深一步的領悟。
9、弗洛姆《逃避自由》,這本書真實的讓人驚悚,是我最近看完的一本書。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知不覺的改變了讀完一本書急著看第二本的毛病,惦記著看第二遍。這本書主要分析西方新教和法西斯心理學的,但是,我從里面看到了太多的我們自己的文化。解答了太多我們自己的個人、家庭和社會問題。內容過于驚悚,驚悚之處在于它指出了我自己是個受虐癖,我娘是個施虐癖,我們社會的控制型文化就是施虐-受虐文化。這本書對沒有嚴重家庭困擾的人,也值得嚴重推薦一下,解答了太多我們社會的問題。
10、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講日本文化的,是人類學著作。雖說是講的日本文化,但是從其中看到了太多我們自己社會的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