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起來,推開門,看到早上7點鐘的烈日,整個世界就像過度曝光的照片:繁雜的黑色的電線穿過灰色的水泥墻壁,消失在隔壁鄰居的墻角;一個年輕的白領正在打開手機,掃描小黃單車后面的二維碼;一排小樓并排而立,層疊的陽臺上交錯著晾衣架,舉目望去,顯得景深幽靜,清涼。我穿過香樟樹的綠蔭,沿著一條小溪往前走,腦海中里浮現出一些記憶。
最近IT界的各種會議如火如荼,信息的流動也無孔不入,沒有一顆腦袋會被遺忘。記得是上周末在杭州舉行了“未來已來”全球人工智能高峰論壇,雖然沒有到場參加,但是我卻記住了“全球”這兩個字。記得在6月底,全球機器學習技術大會在北京舉行,我也沒有參加,但是我卻記住了“全球”這兩個字。也仿佛記得,QCon有一個會議也叫什么全球開發者大會,我也沒有參加,但是我卻記住了“全球”這兩個字。
曾幾何時,美國人以地球人和全球領袖自居,不僅內心充滿了無限的責任感,就連軟件一開始都要考慮國際化。
曾幾何時,最新最權威的技術交流存在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會議和博士論文答辯,無數的技術人只在自己的作坊里敲敲打打,琢磨別人設計的玩具。
曾幾何時,中國無數次在世界地理版圖上成為美國的假想敵,而去年白宮發布人工智能報告,又以中國為假想敵向特朗普政府施壓,確保美國人工智能的領先地位。
作為分布式系統研究者,一直是Google的粉絲。我無數次的打開Google的research頁面,在Distributed Systems and Parallel Computing欄目中搜尋我最愛的學術給養。我也曾無數次的為Google的混合研發模式布道,相信這是所有開發者都應該學習的方法。
后來,陸續看到華為設立2012實驗室,百度設立深度學習實驗室,中國的企業慢慢的從埋頭追趕中可以抬起頭來看看路了。而最近幾天,我看到阿里發布了創新研究計劃,致力于推進計算機科學領域基礎性、前瞻性、突破性的研究,以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引領重大科技創新的實踐應用,構建技術生態。此次發布的AIR覆蓋了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計算平臺等14個前沿技術領域的、29個來自業務一線的技術研究課題。
一直以來,我覺得阿里值得尊重是靠三點:戰略驅動,自下而上,接近客戶。現在作為一個學者型技術人,看到阿里發布的創新研究計劃,內心還是很感動的:Google再也不是唯一讓技術人羨慕的,中國的企業慢慢的開始從一個生長者向引領者轉型了。
所有人都能明顯感覺到人工智能的力量在升騰,就如同這炎炎的盛夏。周末又是一場CCAI2017中國人工智能大會,這次一定要去參加學習。朋友圈看到這次大會冠以中國的范圍,就調侃說:讓主辦方改名字,全球人工智能大會。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領域的浮躁,但是又有什么錯呢?團隊的實習生都要立志做機器學習了,十年前畢業的時候還在鉆研x86匯編語言呢。余凱說業界缺乏原創性創新和基礎性研究,但是現在有土壤啊,有全球最肥沃的土壤,并且還有大量人才在回歸這片熱土。
潮流無以名狀,無跡可尋。她可能存在于一年的各個技術大會中,也可能存在于各個研發工廠里,也可能存在于我們日常的吃穿住用行中。如果有一天,你在街頭的轉角里,看到她,請你不要奇怪,那一定是人工智能,也是中國超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