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劉軒夜間廣播,主題是如何看待工作,現在我就把內容簡要整理,同時融入自己的一點思考:
未來10年-15年后,AI時代就會來臨,那時很多工作會被自動化取代,甚至現在看起來是鐵飯碗的工作也會被替代,大量的人因失業而失去希望。
希望是什么?它是人們為之奮斗的目標,有了目標,才會想到方法,在達到目標的路上,就會顯現出應有的價值。
失去目標,感到迷茫,丟失社會價值,希望也消失了。就像90年代中期的國企下崗,那時下崗工人心情沮喪,焦慮,毫無幸福感,同時造成他們的家庭也暫時陷入低谷。
所以,如何未來選擇工作,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未來不是機器完全代替人類,像電影終結者的情節還是天方夜譚。會發生的是,一些人文科技工作者,作家,藝術家,影視人員,高級管理者,決策者,跨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將大放異彩,因為他們從事的是機器無法替代和創造性的工作,他們將會利用AI作為輔助工具為自己服務,而不是被AI控制,這就像賺錢一樣的道理,真正會賺錢的人是駕馭金錢,不會賺錢的人卻被金錢所奴役。
既然這些人的工作可以高枕無憂,但其他工作的人怎么辦呢,就任其自生自滅嗎,會像下崗工人一樣水深火熱嗎?要想避免,就要改變思維和認識,去做一些讓人們感到關愛的,相互支持,自我實踐,有人情味的事甚至挖掘內心真正喜歡的事。
想想國內外很多著名的旅游景點,一些當地人并沒有像工業流水線上的工人去辛苦工作,他們還是在從事著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前的工作,比如為景點服務,樂此不疲扎著手工藝活,觀察他們的面容照樣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的喜悅。
首先身心健康,感到滿足,才是美好的人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