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微博私信問我,理科生如何開始做翻譯。我覺得,理工科學生做翻譯的優勢是知識儲備,但劣勢是文字表達能力。雖然翻譯水平說到底還是練出來的,但是我想總結一下我在翻譯、審稿和讀書時遇到的常見問題,希望能讓新手少走彎路吧。
從自己熟悉的領域開始
作為一個新手,自己翻譯一些東西練手非常有必要。可以先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的英文新聞報道、評論文章等等,翻譯出來發表在網絡上。(這個過程請注意尊重版權,一定要在文章中附上來源鏈接,說明是個人練習,不作商業用途。)這個過程可以幫你提高翻譯能力,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自然會有編輯和你約稿,去參加試譯也會更有把握。
為什么要從熟悉的內容開始呢?很簡單,如果你原文都沒看懂,就別提翻譯了。
挑自己熟悉的內容,才能體現你的優勢,并保證翻譯質量。翻譯的過程不過是理解原文,再用自己的語言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兩個步驟中任何一步出錯都會影響翻譯質量。如果你對一個領域不夠了解,那么你可能連第一步都沒法完成。碰到自己不熟悉的專業名詞,一般人要么看懂了但是翻得不對,要么查都不知道上哪查。比如,把心理學實驗中的“subject”翻譯成“受試者”不能說錯,但就是不夠準確,準確的翻譯是“被試”。而且,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和思維方式,外行很難快速掌握。
其次,在這個前提下,選一篇翻出來有人看的文章。寫得太爛的不必翻,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不制造垃圾也是一種美德。還要考慮受眾的口味,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定位去尋找受眾,也可以找一個平臺落腳,根據受眾的屬性選擇內容。
學好中文
大多數科普翻譯做的是英譯中,而新手的問題往往不是英文不夠好,而是中文表達能力欠缺。當然英文沒理解對的也有,這種情況還是不要急著做翻譯了,先把英語學好吧。
做翻譯首先要理解英文和中文的語言習慣差異,但大多數人都不重視這個問題。比如句式,英文習慣用連詞和從句,圍繞一個主干插入大量的信息,句子結構是魚骨狀的(或者說樹形的);中文習慣一句話一個意思,說完了主要信息再說補充信息,句子結構是線性的(或者說竹子形的)。所以,英譯中的時候首先要根據連詞和從句理清句子結構,把句子中的枝節拿出來,把包含了大量信息的長句截成一個個短句。然后,按照中文的習慣調整語序,必要的時候補充一些連接詞甚至補充說明,把原文的信息完整、流暢地表達出來。
比如語序,斷句和重排的目的是讓句子結構清晰,重點突出。主語不能太長,對比一下“鎘能夠吸收中子,常用于控制反應速度”,和“能夠吸收中子的鎘常用于控制反應速度”,顯然前者讀起來不那么吃力。狀語譯作賓語之類的轉換非常常見,在此無法一一描述,只能說有機會的話看看理論書籍,平時自己覺得怎么通順就怎么處理。
比如標點,同一個標點符號在不同語言中的用法可能不一樣。英文習慣用括號或兩個破折號插入補充說明,和從句的結構相似。這在科普文中很常見,但如果搬到中文里就影響了主句的連貫性。而且,破折號在中文里一般表示話題或語氣的轉折,和英文中的這個用法很不一樣。這時候,可以把主句的意思理出來,補充說明的地方放在主句后面,有時也可以放在前面。例如,“沒有大型食草動物的世界——今天世界很多地方都是如此——意味著草原、灌叢林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可以改成“如果沒有了大型食草動物,草原和灌木的面積將會縮小,生物多樣性也會減少,而這正是世界上許多地方的現狀。”
翻譯新手的一個通病,是一邊理解一邊翻,只考慮怎樣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卻不考慮其他人是不是能看懂。建議翻完一篇文章后不要急著提交,第二天自己把中文部分讀一遍,把有問題的地方改通順。其實最高效的做法是翻完一句校對一句,檢查的時候就不用大改。但是,對沒有經驗的人來說,可能剛剛翻譯完的時候對原文還有印象,讀譯文的時候會代入對英文的理解,也就沒法發現中文表達中存在的問題。有些最差的翻譯甚至能讓人直接看出原文是怎么樣的,也就是完全照搬原文的語序和詞典的翻譯,和機器翻譯的水平差不多。
不要光靠詞典
背單詞只能作為擴展詞匯量的輔助手段,真要學外語還要多讀原文。單詞書往往將單詞獨立于語境之外。比如when,它在陳述句中的意思不一定是“當……時”。在科普文中,when 往往用于提出假設前提。
英譯中的時候,如果吃不準一個詞的意思,就去查英英辭典。一些近義詞的差異是英漢辭典沒法體現出來的,主要看平時積累和英文釋義。舉個例子,possibly 和 probable 都表示“可能”,但具體的可能性是有區別的,后者可能性更大一些。不要小看近義詞,失之毫厘謬之千里。在 CATTI 筆譯考試中,近義詞辨析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專業名詞,怎么翻譯?一般詞典查出來的意思可能不對,這時候就乖乖去查相關論文和教材吧,有條件的話盡量使用維基百科、谷歌學術。在維基百科的條目頁面選擇語言,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專業名詞互譯,但要注意港臺譯法和內地的差異。中文維基編者來自港臺和海外的比例非常高,所以維基的語言習慣更接近港臺。雖然把“核能”寫成“原子能”沒有錯,但你要考慮讀者的習慣。
學術論文往往會在學術名詞旁邊標注英文,所以遇到不認識的專業名詞,找論文準沒錯。這就是我在一開始就強調選擇熟悉的內容的原因:如果是你熟悉的領域,你不認識的專業詞匯就少得多,即使遇到了你也能知道在哪查找,看了釋義能夠理解它的意思。比如生物專業、天文專業都有自己的資料庫,查找專業名詞很方便,但是外行不一定知道。
曾經在書店翻過科技翻譯相關的教材,感覺主要是為翻譯專業的學生編寫的,側重詞匯量的積累,內容也比較枯燥。我覺得理工科學生學習科普翻譯的方式應當和翻譯專業有所不同,理科生需要在語言的運用上多下功夫,可以從 CATTI 英語筆譯三級教材開始學習。
最后,想要從零開始進入任何一個專業領域,長期堅持訓練都是必要的,沒什么捷徑,而小技巧的作用不過是幫助你避免一些無用功。
【關于我】從工科學渣到成為英語和法語筆譯,仍然一直在學習。我會隨手記錄一些學習和翻譯心得,既是為了自己總結提高,也很高興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