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段時間帶一個實習生,正好那段時間籌備全國性的會議,大頭和瑣細的工作都比較多,他開始也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做事,過了忙碌的兩周后我們團隊一起加班,吃過加班餐步入電梯的時候,他突然有點遲疑的問我:“籌備事項這么多,我現在負責的工作就是準備和打印材料,通知和聯系參會的人……我能從中學到什么呢?”
我明白他想表達什么,一個全國性的會議聽起來很牛,而他看起來只是負責了非常瑣碎的事情,好像自己參與度并不高……
我當時問了他三個問題:
1、今天制作好的會議材料電子版,內容比較多,有沒有想過編上頁碼和目錄呢?
2、材料里面有兩篇行業深度報告,有沒有自己先認真學習一遍,嘗試寫出摘要?
3、在通知相關人員參會的時候,有沒有預先收集參會人的聯系信息?比如讓大家報名的時候填上郵箱,或者在通知的時候就附上一個微信二維碼建一個會議群?
第一個問題,是關于做事的細節:會議材料比較多的時候,分門別類編上頁碼和目錄,這樣打印出來給別人看的時候才方便瀏覽;特別是給領導遞交材料的時候,一個簡潔、清晰、全面的目錄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個問題,是參與工作要有深度:既然有幸接觸到了行業內部有價值的報告,自己深入學習一遍,正好可以借助參會聽聽專家的觀點,也方便和大家溝通討論,讓自己的思維和視野都得到鍛煉。
第三個問題,是做起事來要講究效率:會務聯系工作是占據很多時間精力的一件麻煩事兒,但是做好信息的提前收集和處理,一次性的給大家群發郵件周知事項,或者提前建一個微信群讓大家自覺掃碼入群,有什么會議信息就可以及時通知到所有人,節省時間、提升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這位實習生學歷能力都不錯,也不怕吃苦、也追求進步,只是他在剛剛步入職場時,顯得還不那么“開竅”,工作起來好像不知道該往哪兒使勁、該在哪兒注意,做了一段時間還是邊緣化。
而職場中有些人顯得比較“開竅”,學東西能觸類旁通,做事情能風生水起,不管放到哪個團隊、哪個項目中,他們很快就成為有影響力的核心或者是不可忽視的骨干。其實能否“開竅”,和職場投入度息息相關。一個人身心投入的越多,參與性和建設性越強,他本身就會成長和進步的越快,也越不容易被忽視。
我們部門曾經有一個勞務派遣員工(非正式員工),這類勞務派遣員工工資低于正式編制員工,而且也不享受正式員工的職業上升通道。也就是說,他們不管多努力,不管為公司工作多少年,薪資水平都是不變的。一般這樣的勞務派遣員工就是從事一些簡單重復類的工作,很多人只是為了有個“鐵飯碗”而已。
我們這個勞務員工被安排的是部門行政工作,他一開始連群發郵件都會出錯,主送和抄送的對象搞不清楚;部門出游活動時訂餐也訂不好,需要他的主管反復提醒和確認才能坑坑巴巴把行政類事務完成。剛接手工作的時候,毛頭小伙的他沒少被上級批評。
像這樣一般人可能就對付對付算了,或者申請別的更簡單的操作類崗位,畢竟公司不給勞務員工上升的機會。可是他卻毫不懈怠的堅持把行政工作做下來了。
公文和郵件格式他向別人請教學習,很快就上手了,后來遇到更復雜的事項他還會通過附件形式幫大家簡化處理流程;
對于別人他的態度總是多了一份虛心和尊重,領回來的辦公用品別的部門都是到行政那里自己去領,而他會收集歸納好,再一份一份的送到每個人的工位上,幫正式員工節省時間;
一次訂餐沒訂好,他也不氣餒,而是向總經理檢討了自己的錯誤,并積極爭取下一次的表現;以至于后來總經理的商務宴請都交由他來安排,從選擇飯店、提前點菜、停車路線、安排座次等,他都能完成的比較好;
后來,他除了勝任行政的工作,還參與了由正式員工組成的跨部門的工作項目,雖然他在項目里工作的技術含量并不高,但是他也樂在其中,并很好的堅持下來。
兩年后,在大家都越來越離不開他的行政支持的時候,他跳槽了,還是一家500強公司。薪資是之前的三倍,跳槽后在新公司的編制也轉為了正式員工。
很多時候,抱怨工作瑣碎、工資太少、加班太多,消磨的是自己的職場投入度,也等于放棄了自己加速成長的機會。上面提到的那位逆襲成功的勞務員工,原本也只是在公司領一份固定的低薄的薪水,也沒有職場上升通道,他原本也不會被上級同事期許什么職場投入度的。可是他不但堅持,還很投入,華麗麗的轉身后,實現的是自我價值。
職場投入度高的人,他經手的事情就是比別人出色,他參與的項目就是更讓人放心,他整個人的精神氣質都是飽滿、向上,能感染到其他人的。以前有句話說,我看起來毫不費力,是你看不到我背后的努力。我倒覺得說,對于高投入度的職場人士來說,并不是做起事來毫不費力,而是看起來再微末的工作都能被做得風生水起,看起來再復雜的工作都能被做得得心應手。
因為高投入度有兩個特征,一是不斷的反省和更新自我、以精益求精的態度鞭策自己,通過高質量的工作表現來累積經驗和口碑;二是不斷的擴展和蔓延做事的邊界,從外圍到核心再到跨團隊跨部門的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的眼界、視野更寬更高。
回到開頭我和實習生交流的,工作的細節、深度和效率,只是用來幫助你審視工作表現、盡快投入工作的工具而已;我覺得對于他來說,太早的追求工作“回報”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想包袱,不如放開自己不自覺設定的一些局限性,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爭取每一天都充實和進步著,會發現,自己的工作能力、經驗、人脈、思維、見識都在不停的快速增長。
一個通道沒有向你打開,當你自身累積和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有底氣和能力跳到一個更高更好的平臺。有句話說得好,衡量自己能否跳槽升值的一大標準,就是看自己在原來的地方是不是變得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