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東西,可能我真的太無聊了吧,不說廢話,直奔主題!)
一、關鍵詞:藝術純粹性
? ? 我前幾天把陳佩斯、朱時茂幾十年前的小品全都看了一遍。《吃面條》、《羊肉串》、《主角與配角》等等每一個作品都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他們的小品總是被父母輩的人和今天的網友們津津樂道、百看不厭,總是那么值得回味。沒有網絡熱詞,他們卻更有生命力。然而突然發現這幾年的春晚小品,你看了一遍之后,就不會想再去搜出來看第二遍了,這是為什么呢?
? ? ? 回看陳佩斯、朱時茂時期的小品,他們除了說得一口好臺詞以外,舉手投足間 全身上下全都是戲。看他們的作品,你可以輕易的感受到小品藝術也絕對是個講究“唱念做打”的行當,演員的肢體語言對整個小品起到了很好“笑果”作用,把無實物的吃面條動作表演得惟妙惟肖,讓觀眾除了聽臺詞外,還有更多觀賞回味的樂趣,通過肢體語言把痞子氣不正經的小人物演繹得淋漓盡致,這足以看出陳佩斯了不起的表演功力。同時也是最重點的是,他們的小品永遠都是輕松有趣的,不會夾雜更多思想層面的東西。
? ? ?而觀這幾年的小品,總感覺小品演員就是為念臺詞而念臺詞,總是想從繞口令式臺詞的無厘頭押韻出發,男演員操著一口濃烈的北方口音念著順口溜,女演員聲嘶力竭的夸張表演,同時不斷硬植入網絡熱詞去給觀眾帶來的樂子。
? ? 更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創作者們總是喜歡在小品當中去升華一點中心思想,使得本來輕松幽默的喜劇硬是要上升到一種精神高度,以起到教化人的作用,好像不這樣的作品都不好意思上春晚舞臺,當然這種狀況可能也是受到了一些主觀環境的制約。所以漸漸的春晚的大部分小品讓人看完后感覺越發的沉重,從而流失了一大批觀眾。說到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趙本山,喜劇純粹性這一點上它做得很好,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中,他依然堅持它那種最原始簡單的喜劇風格,一如既往的表現農村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但他“離開”了之后,春晚舞臺上就再也看不到這樣“接地氣”的作品了。這又讓我想起當下很火的、地方衛視播出的《喜劇總動員》、《歡樂喜劇人》等這樣以相聲小品比賽為形式的綜藝節目,就吸粉不少,而且大多都是年輕觀眾,網絡點擊率不斷高走,郭德綱、岳云鵬讓相聲這門藝術收獲了很多的年輕觀眾。所以并不是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看相聲小品等傳統節目了,只是我們喜歡更純粹一點。
? ? 藝術本就是純粹的,小品也應該要回歸純粹,表演要大于內容!
二、關鍵詞:網絡熱詞
? ? ? 以前我們獲得信息的難度很高,春晚集中的推送了大量未曾接收過的信息,所以我們會覺得很有趣、很新鮮。但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數量、種類大大上升了。這就讓春晚一些節目顯得老套、落伍、沒新意,讓人感覺有點跟不上網絡時代的節奏,當然這里所謂的“時代節奏”,我覺得它只是一種催生“快餐文化”的“快餐節奏”。無奈整個大環境就是如此,也并不值得吹捧,所以我并無褒貶之意。
? ? ? ?那么,怎么跟,如何跟 就成為了春晚轉型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我們已經看到,許多節目試圖在改變,但它們做得并不好。又拿語言類節目來說,網絡熱詞的強行植入(而且經常還是一些過氣的網絡熱詞)基本與節目效果是脫節的。這種緊跟時代步伐“兼容包并”方式過于簡單粗暴,導致青年觀眾們聽了會覺得十分尷尬,同時又讓不怎么深入網絡世界的中老年觀眾無法get到節目笑點,看完之后只能一臉懵圈。節目甩出來的“包袱”觀眾根本沒辦法接,結果是兩邊都不討喜。當然,也不是要把這種“網絡熱詞”植入的創作方式一棒子打死,由于叔叔阿姨輩的創作者們很難感同身受的參悟網絡語言的“微言小義”,使用不到位就會讓人犯尷尬病,所以還請慎用之。
? ? ? 曾經的春晚是引領內地時尚潮流言的陣地,如今的春晚卻被網絡潮流語言牽著鼻子走。讓我感覺春晚轉型摸著石頭過河般走偏了。春晚舞臺本應該是產生優秀文化藝術的地方,而人類優秀的文化藝術一定是經過長時間推敲打磨后沉淀的精華,這就注定它不能盲目的追趕潮流、迎合這個瞬息萬變的網絡快餐時代,它們是背道而行的兩條道。
三、關鍵詞:地域性差異
? ? ?春晚的收視率有個破不掉的魔咒,就是由北向南遞減的,準確一點說是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在我看來,春晚的內容還是存在很強的地域性,這也是導致這“魔咒”產生的重要原因。
? ? ?春晚上的相聲小品演員們,清一色全是一口濃烈的北方口音,一口標準的平翹舌、前后鼻音、完美的兒化音,無可挑剔的普通話。但是在大部分南方觀眾聽來,以上的說話特點 和一口捋不直、繞不清的大舌頭并沒有什么區別。加上春晚直播沒有字幕,演員說話速度又快,父母輩的南方觀眾聽起來就很困難了,經常反應不過來演員們唧吧唧到底說的什么內容。
? ? ?創作者們還在很多作品當中加入了只有北方人才聽得懂的“語言梗”,我大南方的普通群眾們聽起來更是一臉懵圈狀。春晚好不容易涉及到一點南方語言元素時,又基本是以諷刺廣東人“是shi”與“系xi”不分、福建人“胡hu”與“福fu”不分為表現方式,主要都是利用南方人說普通話不標準來作為搞笑梗,增添一點節目“笑果”罷了。當然這算不上什么諷刺,更上升不到地域歧視的程度,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這種方式來調侃和戲謔,就不太可取了。難怪在幾年前,網上叫囂著要南北分開辦春晚呢。其間的地域文化差異確實是無法忽視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