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蕭紅作品

記得在電影《黃金時代》里有一句臺詞說蕭紅的作品“每個人都會寫苦難,但沒有人把苦難寫的像她那樣的觸目驚心。”讀過她的《生死場》和其他短篇小說以及一些散文之后,更加有深刻的體會。

《生死場》當時是和韓少功的《爸爸爸》一起看的,兩者穿插起來,當時有點懵,他們想表達的內容相似,都是在揭示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那些深植在底層老百姓心底的封建舊俗對于人們的毒害。不過時代不一樣,一個是在現代文學時期,一個是在九十年代;地域也不一樣,一個北方,一個南方;寫法有相似但也有不同,韓少功的故事讓人覺得殘忍,讓人心驚肉跳,而蕭紅的作品有觸目驚心,但在她的敘述下也多了些許詩化。

在她的作品中,大多數是描寫童年時對于家鄉和對于家鄉人的記憶,從四歲到八歲再到十幾歲出外求學,幾乎都有涉及。我有的時候也驚奇,她能把五六歲的記憶記得那樣清楚,寫的那樣真實。

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她雖然出身在地主家庭,衣食無憂,但失去母親后的生活似乎也注定了她的悲劇,可她自己不這樣認為,家鄉的人與事,無論快樂的或是苦難的,都是她珍貴的記憶,她的兒童視角,天真,活潑,有的時候甚至有些頑劣,在文字里她是完全的孩子,對于繼母的打罵沒有深刻的恨,對于死亡與離別也沒有深切的感傷,那時她在為自己尋找快樂。而終究給人的感覺,她的內心是寂寞的,她將家里的東西偷出去分給鄰居的小伙伴,將自己與他們融為一體,消解自己的多余感,不吝惜自己的皮肉之苦。但也有她對那些伙伴,對于奇怪的有二伯的善意,她是一個從心底里善良的人。

而長大后的蕭紅仿佛被寂寞包住了,自她離開學校,自她的苦難開始,在她的心底就再沒有快樂。與蕭軍在餓與困頓中的掙扎,她說她僅22歲,青春就沒有了。她的臉蒼老的使她難以面對。獨自在東京求學的日子,除了華她舉目無親,語言也不通,只是單調的在小旅館中寫作,發呆。她心里的寂寞是讓人心疼的,但我想她也應是一個固執的人。她敏感纖細,她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她的素材來自于童年經歷方方面面的回憶。她記得住,也就看得清。她將別人的苦難寫的真實動人,同時也深切體驗著自己的苦難。

她的生命里有兩處陽光,兒時有疼愛她的祖父,讓她在失去母親之后,仍在關愛下成長。蕭紅在散文中說“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與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著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后來到了上海,她結識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是她的導師,是她的偶像,在她的心里也像是家人。那段在上海的時光,也被她自己稱為她的黃金時代。

她的故事讀起來會有親切感,應該是地域相近的原因,文章中零星的會有東北方言,有東北的風土人情,有家鄉的感覺,她寫的人物真實刻骨,像活在我身邊的一些人一樣。但如果刻意的在她的文章中找尋意義,看到的更多是她自己。

在現當代文學的作品中,學到最多的大概就是如何包住自己的感情。讀的多了,就會喜歡上現實主義的這種魅力,語言平時樸素卻充滿表現力。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