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設計師小伙伴跟我吐槽
她跟同事說不想被人叫美工,她同事并不覺得叫美工哪里不好,她說就是不喜歡而且大部分設計師都不喜歡,然后她同事覺得她小題大做,說她斤斤計較,然后她同事們就生氣了。
看到這里你對這件事中的主角有個什么樣的基本判斷呢?請記住現(xiàn)在自己的判斷,下面我試著分析一下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價值觀。
好朋友們在一起玩兒的時候,相互之間會大罵傻逼,還會有國罵,很多花樣的罵,但是每個人都不會放在心上,大家都玩兒的很開心,那會不會有人把這種狀態(tài)的相互問候,說話方式帶入到工作生活中呢?
一定很少。
為什么?因為別人跟你不熟,或者沒那么熟。
那么不特別熟的人不能這樣開玩笑的背后是什么心理讓所有人都如此謹慎?
我想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社交關(guān)系和基于道德默認,因為與你關(guān)系達不到一定閾值的人并不喜歡與你這樣溝通,也不喜歡聽到別人謾罵自己。比如,我們家鄉(xiāng)有個方言說別人很“虎”,不是很惡毒的措辭,不過也是說一個人辦事不牢靠。如果另一個地方的人說虎是夸贊的話,那么同樣的一句話在兩個地方得到的反饋肯定是截然不同的。
說到這里我似乎發(fā)現(xiàn):我們不能隨意謾罵他人的背后邏輯,其實是害怕聽者的憤怒。也就是說,我們在社會生活交流中,因為溝通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會回避別人不喜歡的話來進行交流。回避之余,也就相應的,說別人喜歡聽的話。比如打招呼用你好而不是傻逼,離別用再見而不是滾犢子,稱呼用爺爺而不是老不死,同事之間相互說著設計師和工程師而非美工和碼農(nóng)。這一切一切的行為,我們有一個專用的名字來稱呼,叫,尊重。
有人會反駁,我覺得都一樣啊,怎么叫都無所謂啊,就是個稱呼而已有這么大不了。
我覺得是這樣的,在你專挑我不喜歡的話說的時候最好讓我知道你在開玩笑或者你什么都不懂。因為我也有我的社交需求,我會理解并諒解那些真的不知道這一情況的人。但是我不會諒解那些明明知道有些詞可能別人會不喜歡但是一定要說出來凸顯自己真的不把你放在眼里的人。
我鼓勵那些從心里看輕別人的人遵從自己的溝通方式。因為這樣就會節(jié)省很多社會資源。
我尊重那些哪怕嘴里說著“美工”態(tài)度卻很謙遜很客氣的人。重要的依然是態(tài)度。因為我相信有這種態(tài)度的人,在與你溝通的時候,“美工”這兩個字一定是他能找到最好的稱呼。
會有人說,你是瞧不起美工嗎?在這里我要說一下,我很尊重美工,在7、80年代能被稱作美工的人,在今天都是藝術(shù)教育的先驅(qū)者,但就像詞性會變質(zhì)一樣,呵呵從你好變成了傻逼,美工的意思也變成了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體力勞動者,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腦力勞動者,并且,現(xiàn)在大家所熟知的淘寶美工也有很正經(jīng)的名字,電商設計師。
后來我小伙伴的同事搬出了超級大殺器,我那誰家孩子,我誰誰,我哪哪個同事,那誰誰誰都管自己叫美工。Excuse me?這就跟我們大家都喜歡吃香菜吃蔥你也應該喜歡你快多吃點兒一樣毫無道理。
生活是一面鏡子,尊人者,人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