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書,我最先被這一段話吸引:
天高地遠,不及大腦之容;
海納百川,不及思想之深;
大腦之智,之于上帝之重。
這三句話,敲醒了我。文章開篇,作者用了閱讀是思維的金絲雀來做比喻,好像在對我們提出警示,警示我們閱讀如金絲雀般金貴,它是思維的力量,是源泉。它關聯思維,成就思維。這樣的比喻,倒是新鮮。在剛寫下題目的那一刻,我一下子就頓悟了。
作為第一封信,作者就是在用這種新穎的比喻方式在告誡我們,警醒我們閱讀的意義以及閱讀的重要性。在這封里,作者從自身出發,從讀者到研究者的變化過程,從不同的角度,在向我們展示閱讀對她自己產生的影響,以及自己作為研究者以后,對閱讀更多深刻的認識。
在閱讀中,有幾處地方給我的印象是極深的。譬如讀到“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在屏幕前和在其他電子設備上閱讀,注意力的變化越來越明顯。你可能很想讓自己沉浸在心愛的那本書中,卻突然感到若有所失,心中莫名惆悵。你如同被截肢的人有了幻肢感。你依然是一位讀者,但面對屏幕和電子設備時,再也不能在書中縱情馳騁想象力,再也找不到當初全身心投入閱讀的感受了。”這一幕,就正好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回顧第一次讀閱讀的過程,正是作者所提到的那般。在當時,周邊得環境有些嘈雜,航小弟總是隔一小會兒問我一句,喊我一聲;手機呢,一下子來個信息,一下子接個電話。有的時候讀到哪兒了,都不知道,搞得心里七上八下,完全不能沉浸其中,很明顯,注意力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讀完一章節之后,竟有些茫茫然不知所謂了,這種滋味可真難受,如同雙手雙腳被緊緊勒住而無法動彈。可那時,我并沒有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反而還覺得這書寫得還真是深奧。在今天結束讀書會以后,我再次捧起去讀的時候,那種深奧難懂之感蕩然無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閱讀過程中,心境不似昨天那般,周邊也沒有嘈雜喧囂與孩子的吵鬧,我完全沉浸在書里。這時候,另外一種愉悅且思考的閱讀體驗感就出現了。
“閱讀如同一面鏡子”,既能照見自己,也能照見他人。我如此,學生如此,我的孩子也如此。他們的種種閱讀跡象,都在證明書中所提到的“兒童在面臨不間斷的干擾以及外界刺激時,更難將注意力集中在閱讀中,也難以將閱讀體驗和大腦已有的知識儲備融合。”就在不久前的期末復習,周子航同學的基礎知識錯的很少,作文也寫了二十二分,這兩個部分加起來拿到了57分,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閱讀理解,他只做了兩個選擇題,最為要命的是做的兩個都是錯的。在那一段時間里,我都不能理解為何。談話、教育……方法用盡了,他的閱讀理解基本都是錯的或者空白的。讀完第一封信,我現在似乎能理解這個孩子為何寧肯不及格也不做的原因了。因為他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讀完那篇長文章,更別說去整合提取文中信息了。不僅他是這樣,還有幾個孩子都應是如此。他們的根基,迷失在手機里,迷失在電視機里,迷失在如今的屏幕里。不僅他和他們是如此,我的孩子也是如此。無聊之時,刷的小視頻和游戲,讓他說的話都顯得如此空洞。有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他那個腦袋里的“空空如也”。
文末,作者提出了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們彼此溝通思想、智慧碰撞、互相成長的橋梁。第二個目標是為讀者提供必要的證據和信息,幫助大家理解我們在為子孫后代創造未來時所擁有的各種選擇。第三個目標則與普魯斯特對他的讀者的期望相同:對我而言,讀書的人不能算作作者的讀者,而是殷切的自我解讀者。我的書頂多就是一面放大鏡?我愿為讀者提供自我解讀的方法。
而我,有且僅有一個目標:能找到改變自己及孩子的閱讀方法——更靜更專心,不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