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一會兒我寫完作業后,想請你幫個忙,問你一個問題。”女兒在寫作業。
“好啊!”我應到。
女兒班里同學一男生被一個女生a喜歡,于是就和女生a談起了所謂的戀愛,在這之間的過程中,他發現他喜歡女生b,他們兩個之間經常一起打游戲,感情應該也是在游戲中日漸起來的。當男孩糾結困惑的時候,他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的媽媽,媽媽說他是渣男。
男生很困惑,也很難過,內心同樣充斥著糾結,最終男生選擇了和女生a分手,并做出他認為的最大程度上的彌補。
男生做出了選擇,但他內心還是有很多的困惑,糾結不得其解。于是他把困惑告訴了我女兒:一是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告訴媽媽,以及媽媽的回應。還有就是當別人夸他的時候,或者別人對他好的時候,他總覺得別人不是真心,他總覺得別人只是當著他的面表面上說說而已。
事情到此已經顯而易見。
自我價值感低,以至于別人即使夸他,他也感受不到或者不敢承認自己的好或者自己的優點。
安全感缺乏,當安全感充足時,人與人之間會有較大的信任。
孩子是信息最大的吸收者卻是最差的解釋,一句“渣男”對媽媽來說,可能只是嘴上的一句話,但帶來的后果足以讓孩子消化一陣子,甚至在一生內心都覺得自卑,自我價值感低,自我不配得感。
當然,壓倒駱駝的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前期的累積。這些語言的澆灌,給予和累積,就是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離孩子最近的我們家長。
語言都是有力量的,或許瞬間讓人心里樂開了花,或許瞬間將人打入低谷,科學的引導托舉,助推孩子成長的語言顯而易見是不是很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