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發了“思維簡圖”這個app,順道就建立了一個Q群。初衷很簡單:給用戶一個反饋意見的地方,同時也能分享一些有價值的東西。Q群自帶的功能還是極好的,分享文件、分享圖片都很容易。伴隨軟件用戶的增長,Q群里人自然也慢慢多了起來。Q群有一個“半高大上”的名字:“思維大爆炸”——當初也就是受到“生活大爆炸”這個美劇名字的影響。鄙人管理Q群有一個原則:只要你不是發廣告的,愛說啥就說啥。有關于軟件的問題提上來,自然我會回答。說的內容與軟件無關,那也無所謂。反觀內省,這樣的做法大概是源于我喜愛茶館、厭惡課堂的心理偏好。
茶館自然是容易熱鬧的。茶館里的閑聊也未必都是東家長西家短,也會有一些關于思考方法、生活態度、心理建設有關的東西。Q群里的成員,90后大概占有一半,甚至還有10%左右的零零后。這不意味著這里的聊天會分年齡層,相反跨年齡層的對話是經常出現的。我厭惡那種“大人說話小孩別打岔”的對話模式。能看到這樣的景象,自然心里是悅然的。面對我這般不那么“正統”的喜好,自然會有不小心走進這里的“嚴肅人士”憤然退群——本群來去自由,慢走不送,有空了還歡迎回來指正批評。
還記得一個周日的早晨,一80后哥們誤入我群,觀察過一番群友談話之后開始質疑:這個群的主題是什么?不是說好了跟討論思維方法有關嗎?怎么那么多閑聊的話題。作為群主,自然會回應。回應的內容依然是帶有嚴重的個人偏好:這個群沒有主題,有關于軟件的問題問我,其它的隨意發揮,自己找小伙伴。隨后隨意拋出一個話題:聊聊肯德基的漢堡。這位仁兄隨即進入了話題,談及到他老婆就在質監站,而且是做食品化驗這一塊的。據說她把肯德基的漢堡帶回家,沒有放冰箱,直接在桌上放了一周。結果是驚人的:沒有發霉也沒有長毛!(肯德基爺爺不要找我,我也只是茶館里聽來的)據此,她得出結論說漢堡里很可能含有防腐劑……一番云云之后,這位“嚴肅哥”拋出一句話:我以為這里是“堂正之師”,原來都是些閑聊。然后就退了群。
在這個Q群里,我遇見過的“嚴肅哥/姐”當然不只這一位。有人來了就走,有人來了呆上一段時間悄然離去,有人一直還呆在里面偶爾出來說兩句,也有人退了群之后又加了進來。建設一個社區,我們究竟是要“堂正之師”的學堂,還是要嘰嘰歪歪的茶館?想來想去,這個問題的本身才是真正的問題!學堂和茶館我們都應該要,缺一不可。在真實的生活里我們會去“學堂”,也會去“茶館”。
然而,我們會下意識的更愿意把自己歸類于“學堂中人”,鄙視“茶館”里的市井氣與粗鄙,以此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強化自己的存在感。這樣的心理現象,我們特別容易在當下的“熱門爛片”的評論中看到。被罵得狗血淋頭的爛片,卻票房是爆棚的。罵爛片的人群里,有人是真正有藝術欣賞力并且自己的確欣賞過許多經典影片的,有人是湊熱鬧罵兩句的而事實上對于經典電影藝術知之甚少的。我相信后者是大多數,后者更像是《皇帝的新衣》里那些人云亦云的大多數。否則,“爛片”又怎么會票房爆棚呢?有人說,我就是為了能罵它才去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樣的。但是,相信這樣的“批評家”畢竟還是少數,否則“批評家”們應該不只是看“爛片”,“好片”必須也不能錯過——像《黃金時代》這樣追求一些內涵的文藝片也應該他們的存在而票房表現優越吧。在這些評論里,相反我更欣賞那些真實的說出自己是喜歡這部片子的人的。
“爛片”當道,讓一部分真正的文藝工作者感到悲哀,悲嘆商業邏輯大大沖擊了經典藝術。我未必喜歡“爛片”,但也不認為這是“悲哀”。菜場里的商販之間,在沒有顧客來買菜的閑暇時光,相互聊點黃色小段子,或者說說昨夜麻將桌上的得失,這是人之常情,再正常不過的事。難道我們要求他們閑下來都要談海明威、康德、黑格爾嗎?在互聯網時代之前,菜場里的聲音是上不了媒體的;互聯網突然給了“菜場”一個發生的話筒,從這個話筒里傳出的聲音瞬間就蓋過了過去那些“正統”的聲音。沒有辦法,自然規律嘛,人多自然聲音大。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譴責或者鄙視菜場里的“上不了臺面”的話語,而是正視它們的存在;我們不需要跟自然規律過不去,自然現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所認為的世界的兩極,經歷時光的洗禮之后,又會相互融合,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我的觀察里,“學堂”里其實也有“茶館”的市井,“茶館”里也有“學堂”的哲思。給前者一個栗子:在某次多位商界大佬參加的天使投資人會上,主持人是公認的口才爆棚者,綠色的polo衫立領翻著,舉著話筒大聲說著:“今天的中國社會有個現象,‘上流社會’也喜歡說點‘下流的事’……”,然后得意的談起一些關于娛樂圈里的爛事。而給后者一個栗子:在杭州街頭一位“皮鞋哥”給我朋友擦皮鞋時,我朋友閑聊著說自己的一個朋友一年能賺6個億,而“皮鞋哥”慢悠悠的回應一句:“賺6個億,就有6個億的煩惱啊。”行文至此,突然想到曾經在《經濟觀察報》看過的一篇評論文章里的一句話:我們用一些名詞來總結我們看到的世界,然而如果我們用這些名詞來劃分世界卻是“危險”的。我們應該明白,劃分世界不過是簡化我們思考的一種方法,而世界始終是一個復雜的融合體。簡化思考之后,不要忘記了思考方法本身是有bug的,你需要對思考的結論保持批判的態度,謹慎施行。
復雜的充滿融合的世界里,許多生機勃勃的地界的成功,其實都是不可重復的,就像我們不能重新創建一個騰訊,也無法復制一個阿里巴巴。我們可以去總結,但是總結永遠只是“總結”。把總結的條款用于一個新的實踐中,我們都會有許許多多的彎路必須要走。彎路不是“代價”,彎路其實是在讓你好好的為那些“總結”中存在的漏洞而補課。同樣的道理,“學堂”里傳授的“堂正之師”的干貨,其實都是漏洞百出的。運用它們時,你必須回到“茶館”里去四處碰壁,然后重新發現許多遺漏的秘訣與奧妙,通過自己的體會來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