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自然不自然的往往都喜歡和好人打交道、做朋友,而且表面上都愿意做好人,壓根看不上壞人,不屑于交往,不恥于為伍。
虛偽之人,往往裝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有著巨大的反差,甚至矛盾。某種程度上講,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
這個世界上,最難能可貴的就是知恥。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值得可恥的事情呢?
每天生活得很快樂,卻常常犯錯誤,甚至是犯錯誤也無所謂悔改,這就麻煩大了。
《論語》
公冶長篇第五
人之患,莫大于不知恥,一個恬不知恥的人,天知道他會變成什么樣子。
相去兩千多年,夫子早就提醒我們,作為君子,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第二十五章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qiū)明恥之,丘(mǒu)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說:言語說得好聽,顏色容貌裝得美好,態度表現恭敬來取悅他人,這三者皆是虛情,欺騙普通的人可以,欺騙有見識的人則不可。魯太史左丘明,知《春秋》義理,一看到這種人通身是假,覺得此人很可恥。
與人結怨,小則解之,大則以直報怨。若怨恨他人,卻把怨恨藏匿在心里,假裝與他人做朋友,用心險詐,是以左丘明覺得這種人很可恥。
孔子也認為這兩種人很可恥。
丘,讀音丘(mǒu)的時候,是孔子自稱。
左丘明,是孔子學生,姓姜,氏丘,魯國史官。
巧言出于口,令色現于容,足恭表于足。這里都是講一種虛偽諂媚的樣子。
孔子為什么有這四恥?
“巧言、令色、足恭”的辯證:
這三種行為的可恥,是因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情假意。
虛假的行為可以欺騙普通人,但有見識的人是騙不了,我們要學習君子,練就這樣的眼力并努力學習成為“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的君子。
“匿怨而友其人”,為什么這樣的人更可怕?
這種人,心中藏怨,極力隱藏自己的怨恨,不斷的把不滿往內收,但表面上卻跟你非常友好,這是什么圖謀?一定是別有用心,意圖不軌。往往等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報復的手段也會令人發指。
這種人心里是虛的,不真、不誠、不直,口蜜腹劍,不是仁人君子。唐玄宗時期的李林甫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當時謀害了很多忠臣,當然他的下場也很凄慘??梢娦挠性购奘嵌玖觯粫θ撕?。
那我們要如何對待“怨”?
《常禮舉要》上說:開罪于人須求解,開罪于我必加恕。我得罪了別人,應該道歉、賠禮,希望別人原諒,化解怨恨。當別人得罪我,小怨應該加以寬恕,大怨則以直報之。就是《論語》上孔子所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直報怨不是心量小,君子處理公家事務,必須以直報怨,直就是依理、依法辦事,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即便對于犯錯的人心存不忍,也要做出應有的處罰,如此才能樹立是非標準,不會造成團體善惡不分。
孔子弟子高柴曾經在衛國掌管刑獄,有一次某人因為犯罪,高柴依法判決,砍去了他的一只腳。后來衛國發生內亂,高柴出逃,到城門口時,赫然發現守城的人正是那位被他砍腳的人。就在此時,那個人竟給高柴指出一條生路,使高柴逃過追捕。
高柴對那人問道:“過去我依法判決而砍斷你的腳,現在正是你報仇雪恨的時候,你為何幫助我逃命呢?”那人回答:“我有罪,砍斷腳本來就是罪有應得,但您依法判罪時,幫我尋找是否有免刑的機會,并且在判決確定將要行刑之時,表現出憂愁不樂的模樣,使我知道您對我的同情,這就是我讓您脫逃的原因?!?/p>
所以,個人心量的修學,不妨以德報怨,但公私一定要分明,這段大家可延伸閱讀我們前面的文章《君子無私怨,有公仇》鏈接。
學而思
結語
做人一定要真,寧愿做一個耿直的人,不要搞虛情假意,如果我們總是假惺惺的,心里想一套,口里說一套,那么孔老夫子和左丘明都會以我們為恥,其實換句話說,換誰都討厭這種人。
我們今天學習圣賢,最重要的就是學這個真誠的心,“多一分真誠,生活多一絲美好”,有生活閱歷的人一定同意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