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句話說:“沉默是金”,然而很多時候,沉默并不一定是金。前些天參加了一個關于創業的講座,感觸多多。講座過程中,有一個場景,讓我記憶深刻。
? ? 營造一個活躍講座的氛圍,不僅取決于演講的人,同時也關聯到每一個聽講座的人,演講者只是侃侃而談,卻忽略的觀眾反應,那么這場講座無疑是失敗的。同時每一個觀眾只是聽聽卻不跟著演講者的思維運轉,或者是自己用心思考,那么整個聽講座的過程是極其枯燥的。然而當兩者在講座過程中進行恰當的互動時,將會擦出有趣的火花,讓講座的氛圍變得不一樣。
? ? 講座過程中,教授在分享案例的同時,向大家提問題,但是此時,空氣變得異常地安靜,大家都沉默了,最后教授只好點人回答,被點到回答問題的人,回答問題時都有一些特征,一開頭就說自己不是專業人士,然后才開始說自己的觀點,他們似乎都非常害怕自己會說得不對。有點像有時候中國人在與外國人用英語交流時,都會先告訴人家我英語不好一樣。
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思考,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但是你一樣可以表達你的觀點,雖然你英語不好,但是你可以清楚地表達讓對方能夠理解,可是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而被點到回答問題的人也成為了沉默中的大多數。為什么?
為此,思索過后明白:其實這就是一種不自信,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一開始就要為自己做特殊的解釋說自己這不好,那也不會。一次這樣就會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循環往復,最后越來越不相信自己,沉默至固步自封。
然而很多時候真的沒有必要做過多的解釋,因為別人不會因為你表達的觀點,而笑話你,也不會有人會去判斷那是對了還是錯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意見,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出來。說出來了,那就是你自己思考過的成果,是你自己要分享的精華,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你分享出來,所有的人都應該學習你的勇氣,但是很多人卻沒有,反而選擇沉默。
之所成為沉默中的大多數,那是因為你不夠自信,那該如何去克服呢?不同的人,選擇的方法也不同,很多自信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敢于表達自己。平時生活中,多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多與身邊的人交流,敢于去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要覺得自己不行,其實不是你不行,是你的心理在暗示你不行。
我們是有成長的盲區,但是并不意味著一無是處。你是否也是沉默中的大多數,如果可以不要總是選擇成為沉默中的大多數,舉起右手勇敢的表達你的觀點,讓更多的人聽到你的想法,你將擁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