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縷煙
那個周末,到菜市場買完菜,我正想穿過馬路返家,突然一只綠色的青蛙從菜市場躥出,向車來車往的馬路上蹦去。“真是自尋死路,這么多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車輛不把你碾成肉醬才怪呢!”隨著青蛙的蹦出,我的心提到嗓子眼了,我真不忍看到即將發生的慘劇。
說時遲,那時快,來不及我細想,青蛙已經蹦到了馬路正中間。它突然停止向前蹦跳,而是匍匐著紋絲不動。“也許是嚇傻了吧!”我想。因為馬路上每一處空隙都是車輪的腳印,它已經無處可逃了。
可奇跡就發生在下一秒:只見十幾輛小車從青蛙身邊飛速而過,青蛙卻安然無恙。原來青蛙正好蹲在車轍中間的空隙處,車輪車身都碰不著它,這只青蛙真是命大,總算在最危險的地方躲過了一劫。
一劫僥幸躲過,可緊隨其后的各種遭遇卻難以逃脫。車隊過后是摩托車自行車車隊,而車轍的位置正是青蛙蹲伏的地方。一輛紅色摩托車架著小巧玲瓏的姑娘與它擦身而過。頓時,青蛙被撞得眼冒金星,在馬路中間彈跳不止,剛一落地,后面駛來的自行車又碾著它的小腿。那只可憐的青蛙,一瘸一拐地在車隊中間蹦跳沖撞,不是被撞著頭部,就是被碾著背脊,要么就是被壓著了前后肢。好不容易,它才從車輛夾縫里左沖右撞跌撞到了對面馬路的林蔭道上?!昂秒U啊,即使撿回了一條命,也是半死不活了!”我被眼前的一幕嚇得魂飛魄散。
在我驚魂未定時,后面強大的氣流和雜踏的腳步聲已經擁著我向前。車流已經退去,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我迅速橫穿馬路。在人潮中,前面一位氣質優雅的媽媽牽著一個七八歲的稚嫩男孩麻利地橫過了馬路。年輕媽媽娉娉婷婷,帶著縷縷香風;小男孩清清爽爽,飄過一路笑聲。忽然,小男孩掙脫媽媽的手,來到林蔭道旁找到剛才逃難的那只青蛙,隨手撿起一片梧桐樹葉,小心翼翼地把那只奄奄一息的青蛙蓋住……
這個細小的動作,不到幾秒鐘就完成了,引不起幾束注意的目光??删褪沁@個不經意的動作有可能關乎那只可憐的青蛙的一生!
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可那只車流中逃難的青蛙,小男孩那“一掙脫”、“一尋找”、“一俯身”的動作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它使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這是宋代詩人鄭思肖《寒菊》(也做《畫菊》)中的詩句,意思是: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絕不會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F在引申為:堅守高尚節操,不屈不移、忠于信念的情懷。
一、原詩如下:(不是紅樓夢摘錄)
寒菊? ? 宋代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二、譯文:
你在秋天盛開,從不與百花為叢。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邊,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寧可在枝頭上懷抱著清香而死,絕不會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
三、賞析: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于表達“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