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文友都有這樣的苦惱:為什么我苦心創(chuàng)作的文章總是被拒?拒稿官為什么竟如此無情? Stop!是時候該從自身尋找答案了。
你是否問過自己:你的文章又是否足夠引人注目?又是否在眾多投稿者中無可替代?事實上,當你多次稿件被拒后,必定是遇到了寫作的瓶頸,需要你進一步提高你的寫作能力,這不僅包括寫作思維和寫作技巧,更需要擁有一顆“文心”。
前不久,一個文友推薦我閱讀葉圣陶老先生的作品,書名《文心》。文友還囑咐我說, 要想提高寫作水平,一定要仔仔細細地讀上一遍。而我,自買回之后,反反復復,字字推敲地讀了三遍。每次讀完后,都有新的啟迪、新的心得、新的收獲。
《文心》這本書是由夏丏尊和葉圣陶兩位先生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共同編制的。它運用故事的體裁,講述了1931—1934年,在戰(zhàn)亂的情況下,初中學生的生活與學習,從語匯與語感、修辭等方面著重講述讀和寫的一本書。
本書讓我受益良多,最讓我觸動的則是以下三點:
一、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fā)的功夫。所謂觸發(fā),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其他的事。讀到書中的某一句話,覺得和平時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guān)聯(lián),是觸發(fā);覺得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fā);覺得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fā);對于目前所經(jīng)驗著的事物,發(fā)現(xiàn)了別的意思,也是觸發(fā)。
那些對你有所觸發(fā)的東西,就是你的思想,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寫到你的文章中去。
看到這段文字時,我不禁想到我現(xiàn)在的生活。如今的我,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每個星期,我都會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與一名學生談心。我會問到他的家庭、他現(xiàn)在的生活、遇到了哪些困難以及對什么事物感到困惑。學生最重要的是一種鼓勵,一種關(guān)懷,一種心靈之間的溝通。一個學期過去了, 我與每位同學都有過交流和談心,師生的關(guān)系也更加融洽,學習的氣氛也更加濃厚。我此時的所感所想,是源于對童年的一種觸發(fā)。少時的我,很多時候,就很想和自己的老師進行一次交流。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都有著很多疑惑。但是那時的我,始終沒有勇氣去做。
這讓我又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母。少時的我,想要學一門樂器,父母沒有應允,如今的他們卻有了音樂的興趣,并詢問我一些音樂上的問題;少時的我,想要外出旅游,父母也沒有應允,如今的他們卻做起了背包客,帶著我一起去看外面的世界。
后來,基于觸發(fā),我寫下一篇文章《曾經(jīng)的我,現(xiàn)在的你們》。像這種例子在生活中有不少,我們只要留意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從一件事情上觸發(fā)出感悟,使文章富有新味,就不失為一篇好文章。其實觸發(fā),這也是積累素材的一種方法。
二、回問自己以得到組織文章的具體方法。提筆前,要回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我要向讀者表達什么意旨?
前面提到,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觸發(f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觸發(fā)都是好的,或者說,不是所有觸發(fā)都值得作者去寫的。
第一,要有獨特的視角。我舉個簡單例子,就不難理解。比如,以某省受到臺風的襲擊為題材,讓你寫一篇隨筆,大部分人的觸發(fā)都是不盡相同的,但是,作為寫作,可以用獨特的視角去還原事件,包括市民的心理變化、政府的關(guān)注、愛心人士的援助等等,也可以從某一個家庭切入,由點到面,同樣可以達到還原事件的效果。只有用與別人不一樣的角度、視角去闡述,標新立意才能走出來,才有人愿意看。
第二,要有所取舍。你所陳述的事實,或者表達的觀點讀者并不一定接受,你的文章既然選擇發(fā)表公布,就預示著你的文章可能會被讀者們點擊閱讀。換位思考于讀者,他們所愿意接收的文字往往是對自己有所幫助的,或者說,對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所有提高的。有些文字,對于作者個人來說具有意義,而對于萬千讀者來說,可能會頓感索然無味。
第三,文章要勤于修改。書中說:“對于作文的要求,作成了最好仔細看過,有一句說,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到無可再改才罷手。這個習慣必須養(yǎng)成?!边@里講到了寫文章最基礎,也是最難的部分。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通?。?、用詞、用語不恰當。2、意義的欠缺和累贅。3、意義不連貫,欠照應。所以,文章要成為精品,必須改,而且要不斷地修改,改到無可再改,這里要一個很高的文化水平和修養(yǎng)的。就如同煉鋼一樣,只有經(jīng)過不斷的熔化,不斷地錘打,去除里面的雜質(zhì),千錘百煉才能成為鋼鐵,成為最堅硬的金屬。
三、閱讀時,對于書中的文字有感觸,或與你的生活有相關(guān)印證的時候,不妨記錄出來。記錄的本意,是為了記述讀書時的心得與研究結(jié)果,以備寫作時的查考和運用。
記錄的過程,也是一個思想涌入、才思迸發(fā)的一個過程。寫作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的閱讀量。閱讀量大,對于一件事物看得更透、分析得也更加深刻。高中時期的我,便有了摘抄的習慣,如今的我,仍然會時常摘抄,每每讀到優(yōu)美的語句或者有感觸的段落時,都會加以記錄、咀嚼、消化。
最后,一篇文章完結(jié)時,要從三方面來審核文章的好壞: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詞適當與否,三是思想的新解、正確、豐富與否。”對著這三個方面,如同三把尺子,對著一量就知道高低了。
想要獲得更多寫作干貨,請關(guān)注我的簡書專題《寫作哪有那么難》
喜歡我的文章,就請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