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已經和微信、淘寶一樣,成為一個國民級的產品。與之相伴的這些年,我收獲的不僅僅是快樂。感謝微博,為我打開了窗戶,讓我得以看見這個信息高度共享和自由獲取的時代。
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開始公測,彼時,它還沒有獨占微博的大名,不僅嚴格限制每條微博的字數,配圖也只能局限一張,十分可憐。第二年的6月10日,我將兩首歌的名字合在一起作為昵稱注冊了一個賬號。萬萬沒想到,這個昵稱一直用到了現在。
當初是為了逃離QQ空間而來到的微博,為的是想找一個能夠簡單而暢快地抒發自己的地方,而且不為人所知。想想那時候的自己,也是騷包到不行,總以為才思泉涌,發一些自以為是的段子。漸漸的竟然收獲了一些朋友,雖然有些早已不再聯系,但無論是否相知相熟,我都對這段時光、這些感情倍感珍惜。隨著微博越來越知名,越來越多的好友加入了微博大軍,大家身份漸漸暴露,紛紛驚乎原來你也在這里,微博褪去了原本的神秘。而此時,微博也在發生著一系列動蕩。
最初的微博,是以明星效應帶動流量的。碎片式的話語分享模式,使得微博易于記錄和發布一些瑣碎的事情。明星們可以很方便地更新日常狀態,許多人也正是因為能“近距離”接觸到明星,才加入了新浪微博。后來,大家發現微博簡單的形式,可以開展類似公開的隔空對話。于是乎,各種論戰橫行于世。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韓寒與方舟子之爭。那時候字數限制非常嚴格,如果文字太多還需要寫在博客里然后分享,不然只能將文字截圖。這樣,一切變得公開透明,群眾可以廣泛討論,仿佛身臨其境參加了一場辯論大賽。我覺得這種感覺是以前任何一種形式都不曾給予的。
微博從誕生之時就是一個明星般的產品,但它的成長也并非一帆風順。微信的出現,是對微博最大的一次打擊。微博的社交功能,體現在互粉好友之間的評論、轉發和私信等互動上,要么全部公開,要么全部私密。微信朋友圈只對好友可見的半公開模式,使得它更能成為一個親朋好友之間的信息發布平臺,社交性更強。越來越多的用戶將個人生活狀態發布到微信朋友圈,并在微信上直接聊天。在強大的壓力下,微博增強了自身的社交功能,推出了好友圈、私密微博等功能。這些功能我很少使用,覺得不倫不類。
在經歷了社交的失敗后,微博返璞歸真,逐漸摸清了自己的定位。如果微信是好友之間溝通的平臺,那么微博就代表了大眾的輿論導向。這一切都體現在微博的公開上。拜其所賜,現在的微博,更像是一個面向大眾的信息發布工具。就像微信公眾號一樣,但相比公眾號,微博更容易看到別人的評價,而不僅僅是幾個被置頂的評論。由于公開,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進行評論和轉發。因此評論和轉發的數量就成為一個衡量資訊受關注程度的最直觀的標尺。此外,微博依靠其強大的搜索功能,相比搜索引擎更能搜索到最新最快的信息,而通過發布者的信息和底下的評論,還能達到一定去偽存真的效果。這樣,無論是政府部門、企業單位,還是明星、歌手、運動員,亦或是段子手、營銷賬號,甚至只是親臨事件的當事人,他們發布資訊、分享心得。在這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他們擁有的,無非是一些別人沒有的信息而已,其他用戶訂閱索取這些信息。少數發布,多數訂閱,各取所需,正如它一開始所做的一樣。
我覺得這樣的微博才是最好的,是不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