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綠豆俠
想象這樣的一副場景:
突然有一天,我電腦右下角的企鵝頭像又在抖了,我的心也隨著抖了一下,抖動著雙手,我打開了聊天窗口。以下的是我與路人甲的對話。
路人甲:我學習的時候思想總是開小差,想吃東西,想聽音樂,想上網,怎么辦?
我:@*&……%&#……#&@¥#(省略N字)
路人甲:呵,這個你不說我也知道。
......
我突然就不想說話了。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也存在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通俗地說是:懂得很多道理,可是過不好日子。知道道理又能怎么樣?知識的價值體現在能夠應用在具體的事物與行為上,如果知識是靜止的,它沒有任何作為。一個人知識淵博,如果只知不行,充其量是一個圖書館而已。知識是通過行動才有機會改變命運。
為什么我們知道,但是沒有做到?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你沒有去做。這個答案跟廢話有什么區別?真相已經赤裸裸地坦露在你面前,你卻嫌它身材不好。
真相是大白了,但是真相的背后總還有一個個慘絕人寰的故事。下面就說說這些故事。
一、豆豆要考研:行動指令太抽象
豆豆是一個有上進心的豆豆,在豆類中本科學歷多如牛毛,于是他決定考研。“考研”這個想法是一個抽象得不得了的目標。如果腦子里面一直存在著這個念頭,而不把它孵化成具體的行動方案的話,知道需要“考研”這件事對推動“考研”這個行為實現沒有任何幫助。
我們的大腦對一些陌生又復雜的指令,往往無法直接執行。比如在我們練車的時候,應該會有一種體會,同一時間往往只能做一項操作,要么是操作方向盤要么是換檔位。只有在我們熟練地開車之后,才可以輕松自由一邊聊天一邊想著晚上去哪里吃飯一邊操作方向盤同時還按轉向燈。所以教練教學的時候,都先給一些簡單直接的指令,比如上車需要做的步驟是: ?一掛(一檔)二轉(向燈)三喇叭,四看(左后視鏡)五放(手剎)六行走。這些都是具體可快速實現的動作。
針對豆豆想“考研”這個情況,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把“考研”這個目標具體化為詳細具體的行動方案。以下的步驟也是非常抽象的,還需要更具體。
1、查閱研究生相關資料,比如報名條件、學習資料等;
2、制定學習計劃,合理安排時間;
3、按照計劃執行。
針對第一步,可以具體為:晚飯后回房間開電腦查閱考試時間、了解報名方法準備報名材料等等。
豆豆一旦把抽象的目標具體化之后,對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了然于胸,一旦執行任務的條件(晚飯后、電腦正確可用等)充分,將會觸發行動的執行。如果一項任務已經具體到這個程度,對你也沒有造成一絲的執行壓力(或動力),那你需要考慮這項任務對你來說是否真的那么重要。想一想,為什么要去做這件事情,然后就能做出一個明智的選擇。
二、豆豆想讀書:設置目標太自信
豆豆自從聽說“人丑就要多讀書”之后,大受激勵,平時空閑時間總看電視劇的他雄心勃勃決定每天閱讀2小時(這個目標需要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但是問題慢慢多起來了,他一開始以為自己空閑時間很多,每天抽出兩個小時絕對沒問題,但是他高估了自己。一旦除去正常的時間消費之后,他所剩無幾,而他又無法做到完全戒除觀看電視劇這個壞習慣,所以這個壞習慣也占據了一部分時間。連續幾天沒有完成目標,豆豆大受打擊,幾乎就要放棄。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做一件事情是對自己有極大益處的,但是由于想一口吃成胖子,設置了太自信的目標,當無法完成既定計劃時,被挫傷積極性與熱情。這也是即使你知道該去做一件事情,卻最終沒有做到的原因之一。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一開始的時候,將目標降低為你原定的四分之一,或者更少。因為剛開始著手一項陌生任務的時候,培養興趣、獲得成就感、養成習慣等比取得最終成效更重要。一旦你養成了習慣,再調高目標量也不遲。
三、豆豆貪新鮮:我知道的太多了
豆豆終于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但是他很快發現自己掉進了一個坑,這個坑就是:他以為知道的越多越好。在一本小書《知道做到》里面說:人們往往會用大量的時間去獲取新信息,而不是想辦法將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豆豆認為這句話簡直說到他心坎里面去了。他每個月大概閱讀7~10本書,每本書里面的內容都是那么吸引人,但是他真正花時間去實踐里面的理念次數非常少,因為,他的時間都用在看書上了!
唯一讓豆豆值得安慰的是,有些核心的理念,不同的書籍會反復提及,所以隨著他閱讀量的提升,有一些理念,他也總算勉強記住并且慢慢地去實踐了。不過從中,他也得出了一個“知道怎樣去做到的秘訣”,那就是“不斷重復”。無論是學習一門新知識還是一項新技能,如果需要徹底掌握,唯一的法門就是不斷重復。因為人的記憶遵循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所以間隔性重復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技巧。我們需要重復地接觸到同一項信息,直到它最終 沉淀下來。就好像汽車教練不斷在你的耳邊重復:踩腳剎呀你這傻B。于是我們就終于懂得了踩腳剎。你要知道,并非每個司機都懂得踩腳剎,即使在她通過科目四之后。
四、豆豆太多疑:壓根就不相信
豆豆在看書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他一開始就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閱讀每一本書,每當有作者提出一個觀點的時候,他先去懷疑,他對每一種方法的作用持著保守的態度。實際上很少方法或者理念一旦應用是立馬見效的,由于取得成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豆豆的目光短淺,因此沒有足夠的愿力去可視化遠景。而清晰明確的遠景,恰恰是我們去行動的最強驅動力。
當我們知道一個方法之后,不要懷疑,因為懷疑本身是沒有任何用處,它只會削弱你去實踐這個方法的意愿。實踐是檢驗真正的唯一標準。在管理學方面有一句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其實在做事情上也類似如此,“用法不疑,疑法不用”。先去相信它,從潛意識里面相信這個方法的效用,如果該方法有效,那證明我們很有眼光;如果該方法沒有用,我們只是損失了一點試用的時間。如果你不去試用,你永遠無法親身去驗證它的效用。
五、豆豆會安慰:不去做也沒什么
回到考研的事情上面,豆豆一開始有了這個想法,但是他并沒有具體地去落實。因為他發現即使不去做這件事情,他也沒有覺得有什么問題,本來“考研”就僅僅只是一個想法而已,每天一個人的想法大概有5萬個,人不可能每個想法都去實現。他開始慢慢地忘記了這件事情,即使偶爾想起,也是一笑而過。這是為什么呢?除了沒有將想法更加具體化之處,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對于這個想法,沒有建立一個監測體系。
一個監測體系包括提示、計劃、反饋。
(1)、提示是指利用某一種形式,能夠不定時地提醒你正有一件事情waiting for you,一旦存在這個提示,你就不會忘記有這回事。而如果你不去完成它,你將終生不得安寧。好吧,我承認我說得過火了,不過如果你不相信倒可以試試看。把你想實現的事情,用A4紙或者報紙,特大字體,打印或者寫出來,貼在你無所不見的地方,你還能承受這樣的壓力么?
(2)、計劃是指你需要一份完成某件事情的計劃書,包括何時、何地、做什么事情、達到什么成效。
(3)、反饋是指你當你需要知道你的計劃進度時,它能夠及時給出明確的回應,讓你知道自己當前處在什么位置,完成了多少任務,還剩余多少任務就能夠完成既定的目標。
一旦對某件事情建立這樣的監測體系,你就能輕松實現從“知道”到“做到”。
結語:知行合一,知道很重要,行動更重要,而且你要明白,很多“知道”是你在行動中才知道的。所謂有圖有真相,其實標題的答案,已在圖片中。
拓展閱讀:《知道做到》、《搞定3》、《游戲化改變世界》、《成功,動機與目標》、《游戲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