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阿郎的《并指如刀》看到這么一個故事,一個小國的王,在外出游,享受那啥心靈身體都在路上,外面的世界很大,他想去看看,確實一路也山花爛漫,但不好意思,此時有人報信母上大人突然病危,孝子國王急忙命車夫趕回,雖然車輪滾滾,外面景物飛逝,但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我們曉得,此時的國王相對于馬車是靜止的,而這種靜止讓我們國王很著急啊,于是他一把推開車夫,自己拼命揮鞭驅車,還是慢啊,傳信的人過來需要時間,也許此時老母親已經GG……越想越急,于是孝子國王跳下馬車,撒丫子一路狂奔……
阿郎呢,是想借這個故事談談中國電影2000年后的發展,他說這是中國電影快速奔跑的年代,他對這個故事里國王棄馬車果奔,不,沒有那啥果,來說我們中國現在的電影產業主張輕裝上陣,看重奔跑的速度與姿勢,而忘記了為何奔跑。我們可以稱這種匹夫之勇的奔跑行為為熱愛,如果國王不幸倒地,慟哭一場,我們就稱之為悲壯。說各種飛速發展的國產電影們(也許這里并沒有特指什么為了票房來迎合笑點觀眾的電影哈)就像奔跑的王,王把自己變成一匹馬,忘記了奔跑目的,只實現奔跑這一行為……
以上是阿郎的理解,阿郎認為現代中國電影是忘記了目的而注重姿勢和行為去了,確實,理性來說,馬車還是比人快的,要想盡快回去看母上,國王的行為的確像傻子,但是這么有趣的小故事,我的理解就是另一個哈姆雷特了,個人覺得王是知道目的的,正因為知道目的,所以才有這些姿勢和行為。因為往深層理解,看母親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行孝。因為靜止的坐在車上等待的國王內心焦急啊,而自己卻感覺什么都沒做,除了等待,所以孝子國王通過奔跑這一“傻”行為實現了自己孝的目的。
當然,這里我們用一些電影舉例來看,其實近幾年的中國電影都是明白目的的,比如我們先舉個不錯的例子,李安奔跑的目的就是想看哈現代技術和自己想講的故事結合起來到底有多棒,所以李安做了一次棄馬奔跑的嘗試,而這次嘗試確實給他迎來了好名聲,就像為了孝心的國王棄馬奔跑這一行為還是能讓旁人悸動的,李安用現代技術講述《少年pai的奇幻漂流》,無疑是一次將技術變成藝術的嘗試,他也做到了。那我們再說說杜琪峰的《三人行》,大家都知道杜琪峰的港片都擅長揭露命運無常的道理,并且節奏都控制得很好,而《三人行》被習慣了這種節奏的觀眾看的不爽,里面有一段長達幾分鐘的醫院槍戰慢鏡頭戲,這一段所有人物表演像提線木偶,并且有個據說很讓人出戲的BGM由羅大佑原創、王菀之改編的《之乎者也》,這就是他的棄馬奔跑,但是觀眾不買賬,但無疑,擅長挖坑揭露命運無常的杜琪峰連觀眾不買賬也是料到了的,因為杜琪峰借被手銬鎖在病床上的搶劫犯鐘漢良講了個英國哲學家羅素(大家去了解羅素的八卦呀,真的很……原諒我又下賤了)在其著作《哲學問題》中提到的典故:一只火雞被養在農場里,農夫天天來給它喂食從不間斷,它因此覺得農夫對它很不錯;但是有一天當它張著嘴嗷嗷待哺的時候,農夫卻揮刀把它宰了。杜琪峰的這一行為對觀影者進行了一次暗示:期待一個永恒不變類型的人最終很可能像那只一廂情愿愚蠢的火雞一樣被玩壞。所以表面上杜琪峰棄馬是愚蠢的,實際上他的目的已經達成,哼,愚蠢的觀眾們~
那我們再說說票房真的很……那啥的《小時代》系列,其實他是成功的,真的,雖然我只被迫看了第一部,并且對此片不爽,但是,不得不承認他也是目的達到的國王,它的目的就是票房,但從票房看,他也成功了,于此同時,它舍棄的是電影的常識,而他的觀眾目的也是達到了的,一場放松的爆米花電影或者一場對青春友情愛情之類的懷緬……但這種行為更讓人覺得這個棄馬奔跑的國王之所以這么做就是因為他知道這么做了可以被旁人看到,以此夸他有孝心……但人家導演圈錢目的達成,有錢淫觀眾又愿意買賬,人家周瑜和黃蓋的事情,我們小喬就不要管了……
再說說賈樟柯的《山河故人》被網上一些說是一次諂媚西方的嘗試,說賈樟柯變了,向商業化轉變了。目的不單純了,原諒我不太認可網友們說他變的部分,他的棄馬奔跑的嘗試是把自己以前擅長的拍日常改成了拼貼式的故事,關于其中梁子出去到底經歷了什么,到樂家庭的一些變化過程都隱藏沒講,其實留給大家自己腦補的留白還是不錯的……并且,這也是一部講變化的電影,里面不是還有個拖著關二爺大刀流浪的人么?也許是賈樟柯的一次自問自答,有變的,有沒變的,目的沒變,我只是換了前行的姿態……
額額……寫到這里,我是不是也忘了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嗯,裝B,哎呀,沒法裝了,中間那些看不懂不喜歡沒關系,就當看了國王那個有趣的故事就好。知之不知之,在乎不在乎……其實電影這一塊自己知道得也不多,我喜歡的和我想吐槽的我就寫點東西給它就好,但是交流一直都在~附圖為杜琪峰《三人行》中配樂《之乎者也》,很好玩的一首歌。其實說到目的這個,大家都想一想自己做一些事到底最想要什么吧,并且為之做一些自己能做的改變,不要等想要的逗離你遠去了再后悔,吐槽裝逼目的達成,吃飯去。國王啊,別忘了,你為何要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