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才是上醫(yī)?
上醫(yī)治未病,中醫(yī)治先病,下醫(yī)治大病。
人類是一種對實時模式要求非常高的生物。
所以,很常見的就是,
面對未病,我們很難有意識去將不會馬上實時對我們做出傷害的事情進行預防。
比如:購買保險、有意識去分析將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
面對先病,我們開始感受到了問題的開始浮現(xiàn),卻為了維持實時模式,依然堅持下去。
比如:亞健康、裝作不知道、沒發(fā)生。
面對大病,我們開始知道自己無法力挽狂瀾,知道自己己經(jīng)泥足深陷。
我們開始寄望于有強大的能力的人,可以迅速為我們恢復正常的實時模式。
比如:對于神醫(yī)的渴望,對于名醫(yī)的排長隊。
假如將細節(jié)領(lǐng)域局限在醫(yī)療之上。
從治療流程上來說,
上醫(yī)?預防醫(yī)生 中醫(yī)?門診醫(yī)生 下醫(yī)?專家
認知上的定位
上醫(yī)?專家 中醫(yī)?門診醫(yī)生 下醫(yī)?預防醫(yī)生
從社會認同--價值&工資體系等來定位
上醫(yī)?專家 中醫(yī)?門診醫(yī)生 下醫(yī)?預防醫(yī)生
我想,這可以給出一個置信度較高的推理。
(1)我們的認知,注重的是實時的模式。而不是漸進,風險預防的模式。
(2)從社會的價值向?qū)<覂A斜,可以推倒出。我們的認知很多時候都是錯誤的。
(3)而且這種東西,根深蒂固地在人們的思維里面出現(xiàn)。
在系統(tǒng)論中,這種思維被稱為線性思維。
二、理解實時模式與人的真正定位
如果從進化論的角度來思考:人就三個字--半成品。
(1)某程度上而言,我們看到的世界,人類是主宰,某程度是一種完美情結(jié)。
認為人是“萬物之靈”,實質(zhì)上,我們只是幸存者。
(2)我們有了大腦,就可以在世界上橫行無忌。曾經(jīng),人類的分類存有很多種,
我們這一支,相比其它分支而言,只是更好的適應了自然。而這種適應自然的特性,
背后就是--快速地趨利避害--也就是所說的實時模式
(3)為什么會只盯著眼前?是因為我們只有快速地趨利避害,才能夠反應得及,存活下來。
為什么會懶?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很費電,每天消耗25%的能量,相當于一天三餐,有一頓為大腦而吃。
為什么會有線性思維?是因為輸出容易看見,而背后的原因卻不容易反推出來。
而反推背后的原因,就會讓大腦費能量,這是大腦的運行方式背道而馳。
所以,最后來說,人與所有的生物一樣。
面對世界,有我們的優(yōu)點,也有我們的缺點。
優(yōu)點是,我們一個近乎開掛作弊的大腦,有強大的學習能力。
缺點是,我們有持無恐地使用自己的大腦,卻從來不去理解大腦的缺陷所在。
比如,生活上,大家很多時候都會發(fā)現(xiàn)一團遭,甚至積習難改。
比如,工作上,大家總會害怕工作過多,又會害怕回報太少。
比如,經(jīng)濟上,大家又會一窩峰去做非理性的行動。
我們每天都說要改變,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改變前,要先看看大腦的使用手冊?
如果,連自己的最大的工具,最重要的器官,都不會使用,又如何談論努力改變?nèi)松兀?br>
如果,連改變時候,與大家出現(xiàn)的相左的意見,都沒有辦法批判地看,
明白到里面有營養(yǎng),也有毒素,囫圇吞棗,最終沒有辦法消化。
毫無疑問,我們都想要去改變。
但是,如果變的東西不是自上而下,為了快,為了大腦滿足實時模式。
使動作變形,為快不破,是不是背道而馳呢?
從頂層到底層的改變,是一個閉環(huán),是一個長時滯性的改變。
而且,往往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在過去就己經(jīng)欠下了很多債務。
你需要一筆筆還清,才能重新開始。
所以,某層面而言,重新開始,意味著還清舊賬、重新記賬。
而當中,又有多少次,自己倒在了還清舊帳當中?而因無力開始新生活而選擇了退縮呢?
而最直觀的實時模式的感受就是,明天還有明天,所以Don't worry &don't hurry.
但是,如果直面現(xiàn)實去思考,其實明天早己經(jīng)是負資產(chǎn),因為過去欠下的帳,至少需要清還一陣子,
你才能去開始有效果。
一句常用的話:你現(xiàn)在的身體狀況,是由近半年來的吃的東西所構(gòu)成的。
所以,如果連堅持做新行為、新視角、新生活、重新糾正自己開始練得扎實,
否則,所謂的改變,就是自己騙自己,因為你又會回到了實時模式當天,
Yesterday Once More.
所謂的世界觀,不過是敢于承認,你于它人并無不同。
而且,我們都有缺陷,是半成品。
同時,也明白到了,人生苦短,自我歷史需要有自我撰寫。
而思考一下所有的作家,哪怕是無名小卒,還是成名大咖,愛他的人與恨他的人,都很多很多。
只要接入了社會網(wǎng)絡,你敢于與別人不一樣之時,
你就注定了,你會被排擠,你會被別人貼標簽。
忍受情緒洗禮,理解到為人本身那種對自身不完美的種種不滿,但又承認到你自身充滿缺陷。
這注定了,改變就一定是一個漸變式的過程。
無人可以例外,
有人說,他在某個行業(yè),有20年的經(jīng)驗。
但是,只要思考一下,其實很多時候是,你只有一年的經(jīng)驗,不過重復了20次而己。
三、改變從何而來
1.實時模式是過去讓我們存活來下的要義,但是,而對這個社會環(huán)境,卻反過來限制了你自己。
2.所有的改變,注定是痛苦與漫長的,漸變是主流。你看到那些馬上變化的,不是騙子就是嘴炮達人。
這某程度而言。
3.你先要認知到,你的大腦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你需要接受,這些缺點,才能揚長避短,
而不是針對你的缺點,去用力提拔。因為,人生時間有限,你只需要成為長板,與人互補即可。
4.上醫(yī)的模式,就是預防還有緊盯邊際成本。一件事,比如健康、系統(tǒng),
提早提上日程,日后所還的債務,會少很多很多。
所見其實不是所得,所想也不是真相,所感往往有偏差。
每個人,要生活下來,往往很多時候是差不多先生的狀態(tài),因為只需要靠感性,會活得節(jié)能與舒適。
而真實世界當中的生活的本質(zhì),卻是相反的,理解與反思越來越較真。否則,你連抓手都沒有力,談何安全感與從容不焦慮?
頂層認知需要用力,不斷置換那些新的正確認知,拿走錯誤的認知。
系統(tǒng)需要分級,不斷切換視角,才能知道重點在哪個維度,錯誤源自哪個細節(jié)。
行動需要堅定有效,批處理,動作不要變形,才能改變過去的模式。
反思要日更,大腦皮層的訓練,才是你跳出實時模式來看自己的重要手段。
在時間有限的情限下,請一定要給自己留出盡可能大的冗余,否則就容易流于形式。
你需要非常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你看高手,是羨慕對方看起來毫不費力。
還是反過來意識到他曾經(jīng)的非常用力?甚至遠遠比你想得用力?
在你開口評論對方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你的想法。
你不過是希望心理平衡罷了,
敬畏人性、敬畏實時模式,先掙脫,才能有改變,才能有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