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體本來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德國學者滕尼斯指出,個體與個體在一個基于協作關系的有機組織中會形成更加強有力的、結合得更加緊密的關系,于是他用“共同體”來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共同的精神意識及特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學習型組織的倡導者彼德.圣吉認為,共同體的原始意義就是一種分享式的生活。
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他把人既看做是一個具有獨立意識和獨特個性的主體性存在,也看做是一個具有合作性的社會性的存在。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有可能真正體現出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有機融合,才能真正不斷成長,才能真正全面發展。
著名教育學者薩萬尼認為,共同體是個體的集合體,這些個體基于自己的意愿而緊密結合起來,共享一些觀念與理想,個體之間相互分享共同的意義、情感與傳統。他倡議將學校的隱喻從“組織”轉換為“學習共同體”,認為這樣的轉向將激發教師、學生、領導層的動機,為學校的運營管理帶來重要的變化。他強調指出,共同體的建立必須成為任何改進學校的努力的核心。
教學研共同體,是教師在相同環境中,基于共同的目標和興趣而自行組織的,旨在通過參與、合作、反思、對話、問題解決和分享性活動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師團體。
在這個團體中,教師在如何看待學生、如何理解知識、如何看待教學、如何理解師生關系、如何理解學習等問題有相對一致、共同認可的價值取向,即有共同愿景。
在這個團體中,教師自愿參加,平等參與,有經常的交流與對話,教師經過反思而形成的專業意見能夠獲得同事的尊重、接納和認同,激發教師高層次的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覺、營建教師發展的專業氛圍,滿足成員強烈的依賴感、歸屬感、自信感。
彼得.圣吉指出,合作研討中可以形成兩種共識:一種是向下聚焦型的共識,即在各種個人觀點中找出共同的部分,建立起大家都同意的共同立場;一種是向上開展型的共識,即尋找一個比任何個人觀點都大的景象,來建立更高層的共識。每個人的觀點都是對一個較大真相的獨特視角,如果我們彼此能透過別人的觀點來向外看,則每一個人都將多看到些自己原來看不到的事物。
教師被稱為“一種孤獨的職業”,這造成了局限,影響了探索和學習。復雜的變革,需要許多人自覺地工作、解決問題并且投入到共同的集中的行動中。
改進學校的實際問題,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就必須先改變教師的行為和信念,而我們之所以形成某種行為習慣和思維定式,一定與特定群體的行為方式與思維取向緊密相關。所以,必須考慮教師團隊的學習與改變,而不能妄求單個教師態度與行為的改變。只有共識的形成才能真正推動教師的態度與行為轉變。教學研共同體就是教師群體自覺構建的扎根教育生活,通過合作、對話、共享以解決具體、微觀的真實問題而達成共識的平臺。(18.3.1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