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喜歡讀書是個好習慣,只要能養成這個好習慣就可以飽覽世間的書,但信息化時代越來越讓我意識到,讀書也需要講究時效。因為好書那么多,而坐在安靜的角落,邊喝茶邊看書的機會,真的是難以捕捉。可是很多有價值的訊息仍然是依靠讀書才能汲取的,因此我越來越覺得讀書是需要講究點方式方法了。之前讀過齋藤孝(日)先生的《深閱讀》中提到一天讀一本書,一小時讀100頁的速度令我咋舌,對他倡導的堅持寫讀書筆記,補讀書筆記的也有所借鑒。但我讀書的速度依然不快。
看了同樣來自日本的作者大巖峻之《實用性閱讀指南》我覺得有更多實讀書提速的操性技巧,可以幫我進一步打開,改變以往閱讀模式的思維定式。比如第四章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這各章節的內容我首先閱讀,并時時敦促自己要輔助行動,那就從畫讀這本書的思維導圖開始。并且因此延伸到幫孩子復習功課方面,幫助孩子串聯學過的知識點。
就我自己的而言,應該是讀全書的典型,隨著讀書時間越來越被擠占,我也被迫開始從目錄中搜尋對我重要的章節內容,從序或后記中理解作者的真實初衷。雖然也學會了用碎片化時間去閱讀,但在讀書的方法和收效方面我覺得我并么有太多心得啟發孩子。而隨著孩子的成長,我越來越認為讀書更關鍵的是快速提取書中的重要內容,記錄并付諸實踐,使之變成自己真正的財富,也突然意識到我還要教會我的孩子,該怎么利用有限的時間去讀更多、更好的書。
在漫長的學校教育階段,孩子們大都讀些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書籍,營養含量有限,眼界難以開拓。只要你經常去圖書館,或者書店,就一定會發現,每次都會被不同的書所吸引。知識信息更迭的速度遠遠超越了我們的閱讀速度。我也為此常常感到迷茫過。我相信學校的老師都會強調過讀書的重要性。而怎么才能從被繁鎖的課業強占的時間里,剝離出有限的一點點時間給課外閱讀呢?我想掌握了有效實用的讀書技巧可能會幫助實現廣讀天下書。
我在紙上記下我眼中這本書的關鍵詞:需要、時間意識、輸出、讀書筆記、思維導圖、二八定律、艾賓斯曲線、感情、復述、故事、首字記錄、目標、行動。果然我大體可以因這些關鍵詞,串聯起沒有按照目錄章節順序讀到的內容。改變自己已有的閱讀習慣并不容易,但如果能掌握一些新的有效的方法幫助自己閱讀提速,可能會促使改變進行。
思維導圖是很實用的方法,并且可以延展到更多領域。花時間制作一本書的思維導圖,也基本是閱讀提速的一種實踐。帶著問題和目標去讀,更容易加深記憶。把從書中的答案付諸實踐則是讀這本書的真正收獲。我在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候,發現孩子很容易聯想到其他同類書,而且我也在課本上發現簡單的思維導圖,于是,我越發認為孩子從小就有學習思維導圖的能力和必要。都說當媽不容易,要學的東西太多,真的是要用對方法。
我對作者“不借書讀”的倡導印象頗深,多半源于方便記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在書上打記號是最方便的了。對于經典讀物,則可以通過書上記錄的筆記進行二次整理。第五章節內容,讀書對人產生影響的實例,是鼓勵讀者實踐書中這些實用的閱讀方法的動力。如果你了解本書的作者,他曾經是銷售業績始終保持第一的電子銷售,就更容易理解他說的AMART法則,作者就是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的榜樣。
第五章內容則是對讀書無用論的最有力的批判,你讀那么些書,有什么用。家人和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疑問。雖然我無力回答,但還是因著喜歡保留著閱讀習慣,現在學習有效讀書為自己也為孩子,讀書不僅僅是自我啟發還可以促成創業,掌握領導力,提升工作技能等多項意義,更切實的是幫你考取各種資格證。所以,這本看起來并不厚,內容也很精練,事實上受眾面很廣,《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值得反復閱讀并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