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語:這個心得畢竟是我閱讀專欄后寫的,只是我個人的理解,閱讀文章的你,如果對專欄產生了興趣,不妨去訂閱,若是對理財有了興趣,那就去學習吧,這個專欄只是其中一種途徑。
作者 / 劉勇
一
第六周 的文章中,李笑來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類比,解釋了錢與資本之間的關系:
雖然房子主要是有磚頭構成的,但一堆磚頭放在那,也不是一個房子啊;同樣的,資本雖然主要是由錢構成的,但只有一堆錢,那也不是資本啊。
隨后,李笑來便提出了他自己總結出來的資本三要素:
資金的金額大小
資金的使用時限
資金背后的智慧
第一個還是很容易理解的,錢太少,例如只有100,你能去做投資嗎?顯然這不可能,即便是1萬,在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不夠的,至少也得是100萬以上吧。
第二個是資金的使用時限,這個時限是投資款用于投資的時限,舉一個例子,你將一萬元存在銀行里,只存一年和存十年,乃至存五十年,這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當然,我本人是不贊成將錢存在銀行的,因為通貨膨脹,最終那筆錢會貶值)
這個差別究竟有多大呢?
以國有銀行的儲蓄率為標準,為,存一年,;存十年,;存五十年,。
你可以看到,這其中的差距有多大了吧。
所以,時限應當越長越好,最好是當作“丟了”一般,永遠都不去使用。
第三個,資金背后的智慧,這個是我們需要重點提升的。
因為你出生后不會帶錢,錢是來自于父母的積累,每個人的起點不盡相同,無可論述;時限的話,只要狠一狠心,當“丟了”處理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當然,金額不要大到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最后,資金背后的智慧,這是一項后天習得的能力,每個人的起點都一樣,頂多有人起步早,有人起步晚,僅此而已。
我自己知道,我是不配站在資本背后的,因為就算給我100萬,我都不知道投給誰,怎么投,甚至我連資本市場的運作都不清楚,最后只怕是會錢財一空。
二
正因為資金背后的智慧可以習得,所以我也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成為有資格站在資本背后的人,而習得的方法,是從各個維度(金額、時限、智慧)逐步循環突破。
既然是從各個維度進行突破,那我就直接看資本三要素了。
第一個,資金的金額大小。
這個,每個人 的起點都不相同,完全受限于自己的父母家族,并不能由自己來決定,但長大以后,我們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出賣自己的時間、投資等手段來獲取更多的金錢,暫且不談。
只不過,在剛開始時,我們不應該關注投資后盈虧的絕對值大小,而要學會關注投資后盈虧的相對值大小,即盈虧比例。這一點是我這樣的新手需要格外關注的事情,畢竟有90%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這一點看看股市里有多少人喜歡買垃圾股就知道了。
舉例來說,用10萬作為資本收益15%,和用1萬作為資本收益50%,是不一樣的,后者的成績要優于前者,因為后者的收益率更高,換個稍微專業化一點的說法是:后者的資金效率高于前者。
第二個,資金的使用時限。
在之前也說了,這個使用時限,當然是越長越好,最好能是給自己的投資款“判上無期徒刑”。
我想引用李笑來在文中引用的一個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家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得到這么個結論:
大約2/3以上的人若是丟失了自己年收入的10%的話……
大約1/2以上的人若是丟失了自己年收入的20%的話……
--其實根本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甚至從來沒聽過。
如此一來,我們每年至少可以拿出年收入的20%來進行投資,可能一開始并不是很多,但是,積少成多,而且,隨著投資的回報,這筆錢也會不斷增加,待到幾十年后就會成為一筆不小的財富了。
前提是,你要給這筆投資款“判上個無期徒刑”,可以默認這筆錢是丟了,不要再去想了。
同時,投資款的比例不要太大,因為心理學同樣有研究,如果投資款占自己總資產的比例越大,一個人理性思考的難度就越大,這也是很多孤注一擲“押上全部”的人一般都很瘋狂的原因。
在第三周的文章里,有提到要放棄部分安全感,進行深入長期的思考,而給自己的投資款“判上無期徒刑”,便是長期深入思考的基礎。
試想,我要投資一個項目(可能是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者其它東西),我如果不深入研究一番,不看透了對方的本質,不進行深入思考,我敢輕易投資嗎?那實在是太危險了,所以我不能這么做。
但如果我只是短期買股票,那我又何必研究呢?不過,股票市場,一向充滿了不確定性,我真的能叱咤股市嗎?我不相信自己能有這個能力。
既然是買長期,反正那些投資款也是”丟了“,那更要好好研究了,盡可能地降低投資風險。
我可不愿做那樣的傻子。
第三個,資金背后的智慧。
這個是最難的,事實上,這個也是學習投資能力最需要關注的一個維度,因為智慧只能自己從實戰中得到,任何書中的理財智慧都是他人的理財智慧,不是自己的,但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教訓,幫助自己避開那些可能出現的陷阱,以降低未來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李笑來在文中提到,要學會分辨”想要卻不能夠”與“可以卻不要”之間的區別。
這其中有什么區別呢?舉例來說,“可以卻不要”是我在股市里投資了十萬元,兩年后覺得無聊便取了出來;“想要卻不能夠"則是我在股市里投資了十萬元,兩年后因為一些原因我必須得取出來。
“可以卻不要”是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力,可以取出來也可以不取出來;“想要卻不能夠”是沒有選擇權,只能被動接受,必須得取出來。
根本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擁有主動選擇的權力。
這一點區別甚至會影響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因為在“可以卻不要”的情況下,我這兩年關注的都是我投資的這個股票背后的公司,在深入長期的思考;而在“想要卻不能夠”的情況下,我會不由自主去關注剩余時間,浪費大量的注意力。(這只是我的一點點思考)
第四,投資的知識、經驗、智慧,只能自己從實戰中獲得。
甚至需要漫長時間的孕育,讓那些智慧在扎根在自己的骨子里,滿滿發芽,直至最后成長為大樹。
這些道理,既是一些普通的道理,但要讓它們融入自己的身體里,都必須經過自己的實踐,反復琢磨,才能化為自己的本能。
三
若是將個人擁有的時間看作是資金,那如何將時間變成資本呢?套用資本三要素:
第一個,時間的長度。
雖然每個人每天都有24個小時,但因為每個人的休息時間(包括睡眠及其它休息手段)長度不同,實際可利用的時間長度是不一樣的。
第二個,每個人直至死亡都是擁有時間的,不做討論。
第三個,時間背后的智慧。
和資金一樣,這個也是一項后天習得的能力,每個人出生后也是需要學習的,甚至可以說,從剛出生,就已經在學習這個技能了。
市面上有很多時間管理書籍,都在教導讀者如何管理時間,但李笑來卻說,時間是不可管理的,真正可管理的是我們自己。
這一點我讀來感覺頗有道理,后來從羅胖的跨年演講中又看到了一個很好的詞:自律。
自律,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成就更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