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醒來都有幾分鐘的思緒空白:我是誰?我在哪里?要去做什么?這片茫然空白期或許就是自我意識的調節,最深的孤獨大概就是無論是在萬馬奔騰的都市人群中還是寂靜偏僻的原始叢林中都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很虛無。
這種虛無會讓我暫時忘記我自己和我將要開始的新生活。然后再漸漸的清醒,掙脫溫暖的被窩開始新的一天。
太陽照常升起,無論你在都市還是在山林。
曾經在城市里無法想象的生活拉開帷幕,但這也是藏在記憶深處的原始狀態,人其實要的很簡單,物質的需求不能代替精神的滿足,但是精神的滿足卻可以填補物質的空缺。
有所得必有所失,今天看上海的房市陷入新一輪的搶購,想起那些房奴車奴,他們是幸福的,但是現在這樣不為追名逐利的活著也不見得不好。選擇的路不同罷了,無所謂好壞,你自己覺得開心就好。
知識改變命運。之于貧困山區兒童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西昌城里的漢族人和彝族人對山里的人偏見很大,因為山里人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但是最現實的原因還是山里的孩子即使走出來也融入不了這個社會。
今天在西昌打的送小伙伴去客車站坐車去縣里小學的時候,司機對支教的意義很是懷疑,他說:那幫孩子沒救了,你們去了也沒用不過是浪費自己的未來而已,他們來到城市也只會成為城市的毒瘤,他們沒知識沒文化甚至連普通話都說不清楚,出來能干什么?你們何必浪費自己的青春來妄圖改變他們的命運。
額布老師的一番話讓我醍醐灌頂:
我們支教的意義不是指望短期半年一年的就能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而是對孩子的愛心接力,一個支教老師走了,會有另一個老師接上,一個孩子讀個小學可能會遇到好幾個支教老師,總有一個老師會影響到他,潛移默化的改變他的思維方式和求學態度。
其實支教這個詞本來就是很不好的詞,證明這地方政府和人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還說明這地方師資力量薄弱、失學率高。
偌大的涼山州17個縣城,每個縣城那么多零星分布的村,村里的小學很多都沒有老師,孩子只能跑好幾十公里到有學校的村讀書,失學率肯定高,支教老師去了以后孩子們就可以在村里的小學讀書了,失學率降低了。而且那些沒有支教老師的村,學生們都愿意跑到有支教老師的村學校讀書,他們相信支教老師的教學實力。
以前很多孩子都到二三年級就輟學了,現在老師鼓勵他們至少讀完小學。初中也只有縣城里有,基本上初中高中縣城里只有一所,全校只有200多孩子,80%的學生都是縣城的孩子。村里考上去的屈指可數。支教老師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奉獻,愛。
如果哪一天沒有支教這個詞了,或許涼山州的教育情況才算好轉。
真的到了山里跟孩子們相處,你才會發現不止在山上,其實你平日里所做的每件事和他們都有聯系,不必要的浪費都應該節制,想想孩子們吃不飽穿不暖,很多家里都沒有米下鍋,你還能浪費糧食、鋪張消費嗎?
今年這里的一所小學要和上海楊浦小學有聯誼活動,兩邊會進行視頻互傳,這邊傳一段視頻過去,上海那邊再回傳一段,夏天兩邊會交換夏令營,這里的孩子有機會去上海迪斯尼,上海的孩子會來體驗下山里的生活,對于這邊的孩子來說,上海迪斯尼肯定是他們去過的最好玩的地方。
太陽是公平的,但有時候命運是不公平的,特別是面對山里的孩子們的時候,太多的力不從心無可奈何,只希望乖巧可愛的他們學的知識更多,道德觀念更重。至少以后出去不做壞事,做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