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臟器里都藏有一個“神”。神是什么呢?就是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當五臟生病時,實際上,它所對應的情緒也肯定受傷不淺。
其實,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比如說,有的人經常性地頭痛、沒精神心里不舒服。但您如果把頭痛治好了,精神自然會好,相應地,心里也會舒暢無比。
一種情緒(神)對應著一種疾病,幾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在情緒(神)那里找到根源。因此,您如果在養生保健的過程中做到“身神同補”,那效果就太神了。
比如說乳腺肌瘤,《外科正宗》認為它的發病原因是“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所以,即使您的乳腺肌瘤已經治好,但如果您在后期的保養中忽視了情志調養,還是經常愛生悶氣,東想西想,結果只能是讓乳腺肌瘤再次發作。
因此,無論是治病還是防病,只有“身神同補”,才能使疾病徹底斷根,不再復發,讓身體真正強壯起來。
1
沒有心病,心肝脾肺腎才補得進去
心臟掌控人的情緒。所以,心臟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這樣人才會長命百歲。《黃帝內經》講:“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意思是說,如果心里不平靜,人體所有的臟腑就會陷入危險之中。
心為五臟之主,是全身血脈的總樞紐。現實生活中,任何一種不良情緒的出現都會連累到它。所以,心臟最勤奮,又是最容易受傷的。
《黃帝內經》上有一句話叫“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這里的“主”,就是指心臟。心掌控人的情緒,所以,心臟的情緒必須先穩定、平和下來,人才會長命百歲。
心陽不足就會造成腎精虧損
心在五行中屬火,位居于上而屬陽。腎在五行中屬水,位居于下而屬陰。中醫常說“陰陽平衡”“水火相濟”,就是說二者的交流要像高速公路一樣暢通。比如說,心火每時每刻都要下降,把陽氣送給腎,腎才不會寒;而腎水必需上行滋養心陰,否則,心火就會亢盛。
心和腎之間的關系就像太陽和冰川,太陽每天都要出現,把冰川一點點融化。用來灌溉良田、滋養萬物。反過來,由于冰川的存在,太陽的熱量才能得以吸收,否則大地就要變成荒漠了。
所以,心陽不足的話,就無法把充足的陽氣送給腎臟,造成腎精虧損。舉個例子吧,我們心跳加快時,明明是心臟出了問題,可很多人會說“心慌”,這個“慌”就是恐慌的意思。而恐對應的是腎臟,所以心臟出問題的時候,會影響到腎臟。
心里裝的事太多,脾就不舒服
大家都知道,脾主運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過脾的運化,被人體消化、吸收后才能變成血液。但是,如果沒有心陽的存在,脾的運化功能就無法實現。
舉個例子,很多身體消瘦的人,吃了不少補藥,都不見效。到醫院去檢查吧,又查不出什么問題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些人心里裝的事太多了,有事沒事去想一些沒必要操心的事,分散了心陽。思慮過度容易傷及心血,而心血不足又會影響到脾的運化,造成少食、腹脹、身體乏力等“心脾兩虛”的癥狀。
只有心和肺合作愉快,濁氣和清氣才能正常交換
心主血,肺司氣,血是氣的載體。肺吸入的清氣需要通過血液的運化才能分布到全身各處,濁氣也要依附于血液才能到達肺部,通過肺的呼吸排出體外。所以,只有心的功能正常,血液運行才會通暢,讓體內的濁氣正常地和大自然的清氣相替換。這就是中醫上常說的“血為氣之母”“血以載氣”的道理。
心情不好,揉肝經給您帶來好心情
心與肝之間的關系就更好解釋了。心主血,肝藏血。我們心情不暢的時候,最需要肝臟來疏泄情緒。比如,有的人在心情壓抑時會感覺心前區憋悶,兩肋也有疼痛感,這就是心血瘀阻使肝失疏泄所致。因為兩肋是肝臟所在的位置,也是肝經經過的位置,肝氣郁滯就會引起兩肋疼痛、脹悶。
總的來講,心臟的不適都會影響到肝、脾、肺、腎。我覺得《黃帝內經》中關于五臟的比喻非常形象,心就像君王,肝就像將軍,肺就像宰相。將軍或宰相出問題了,都會影響到君王的決策。如果單是將軍出問題了,對宰相的影響卻很小。唯一不能出問題的就是君王,君王要是“龍顏大怒”了,將軍、宰相的日子都好過不了。
2
如何養心
動作飲食可以養心
夏日由心所主。與心氣相通,心要工作,就必然會累,因此炎夏要重視養心。除了湯藥、針灸以及推拿、食療之外,亦可做一些簡單的動作,以刺激心經,達到養心之效。
一則雙手指交叉翻掌外撐,兩小魚際根部使勁;
二則雙上肢在體側外開45度,然后以小指為軸努力外翻手掌;
三則雙手握緊單杠,利用體重懸垂數十秒鐘。以上動作皆自然呼吸。
再者,心主血脈,心若過度勞累,就容易出現各種心血管疾病。心其色為紅,自然的紅色食物有養心之效,如西紅柿、紅葡萄酒、烏梅、胡蘿卜等;心通于火,午時火最旺,要小睡片刻;心在液為汗,炎熱則當汗出,能解心之熱。
靜坐或站樁是養心的法門
靜能養心,故要學會靜心。患病的人最忌煩躁,越是煩躁,其心越是不安,心越不安,其臟腑越不和,其病亦越不容易康復。佛家講,要保持靈臺清靜;道家講,靜能生定;儒家講,靜能生慧;醫家也講,靜者壽,躁者夭。靜心,不只是靜坐,還包括對世事恬淡自安的態度。
中年之后正氣漸虧,此時要開始重視養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獨宿、默坐。素食有利于脾胃運化升清,則腸中之氣不濁,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獨宿意味著減少房室,從而可以將養腎精,腎精充足則先天之本不傷;默坐可養心,心神以靜為養,以動為泄,久久靜坐則心神內斂,五臟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董老師強調,病人最好堅持靜坐或站樁,這是身心皆靜的最好法門。關鍵不在坐,或站,而在靜,要身靜、心靜、神靜。因為靜則生陰,靜則生慧,靜則陽藏。這是陽氣的歸根,是真正的調和陰陽之道。
當有大病患者問董老師,如何才能快點康復時,董老師回答:求醫有效,可以緩解一下癥狀,但醫療的作用非常有限,因醫療改變不了病人的心。心既是致病之源,亦是治病之本。安心才是大病康復的關鍵。放下心事,盡量快樂,行善助人等法,都可實施。另外,我推薦每位患者,要堅持靜坐或站樁,其療效之大,不可思議。
養心要怡情,不因物喜,不由己悲
充滿怨恨惱怒煩的心境,必會影響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平衡;充滿快樂、善良、慈悲的心境,則能讓臟腑和諧,氣血和暢,其健康必然有保證。久病難愈,與其苛求良醫,何如自安己心。醫療往往只能緩解一時的病痛,若想真正康復,關鍵還在于養心。否則,越求醫,越失望。
心為健康的主宰,要想健康,先需養心。雖然人生中諸事紛紜,但我們的內心要保持淡然,則事情不能傷害我們的心。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讓外來的人、事、物干擾我們平靜的心。心若不妄動,則氣血通暢,臟腑和調,自然不病。若因此而心中生起怨恨惱怒煩等不良情緒,受傷的最終是自己。
養心要怡情。不因物喜,不由己悲,無七情過激之傷。不僅要去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心理,亦需忌勝負心。勝也罷,負也罷,淡然處之即是。
我小時候學習成績極好,總考第一,若某次考試得第二就心中郁悶,現在想想多么可笑。有人下棋,只能贏,不能輸,輸就氣急。前賢說:勝固可喜,敗亦欣然。只求半天之樂,何必執著輸贏。
3
疏通經絡
1. 按揉心包經可以緩解“心累”
心包經是沿著人體手臂前緣的正中線走的一條經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條。
可以沿著心包經的穴位逐個揉按,每個穴位以痛為標準,凡是按到痛的點就要多按幾下,最好按到讓它感覺不痛了,按壓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壓時多停留幾秒鐘。平均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經,即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拍打過去。拍打心包經,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2. 捋捋膻中穴可寧心解悶
膻中穴(兩乳之間)有寧心神,開胸除悶等作用。
按摩時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壓穴位,每次揉壓約五秒,休息三秒。生氣時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達到順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