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學習故事之與"學習共同體"呼應——再讀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有感

《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學的21世紀初的著作。他基于20年的教育觀察實踐,提出了學習共同體這一重要概念,強調與環境、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



?? ? ? ? ? 日本的"學習"一詞來源于中國的"勉強",《靜悄悄的革命》其要義就是實現從勉強到學習的轉變。這場靜悄悄的學習革命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中,創造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

? ? (一)兒童主體性

? ? 他分析了主體性產生的背景,探討在教育實踐中主體性的產生與影響機制。認為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上,要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

? ? 1.? 主體性的神話

? ? 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而當前我們傾向于將焦點放在學生這一要素上。重視學生的需要,愿望,態度,強調學生自主的探究,自己解決問題,自我學習等。在他看來,將學生主體性絕對化的傾向,是懸在半空的主體。這種所謂的主體性神話,卻是將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及學習環境等割裂開,把學習理想化為由學生內部的主體性來實現的神話。

? ? ? ? ? 主體性的詞源。在英語中主體是subject,其本意是"從屬",其原意在于神、自然、國家、真理、民眾的意識制等,由于成為超越自身的從屬者,而被認為獲得了主體性。而在日本或我國,傾向于把主體性理解為"我行我素",即從一切從屬關系和制約中獲得自由,完全根據自己內在的思想而行動。主體性是根植于去掉了被動性的,單方面的能動性。

? ? ? ? 在佐藤學看來,自主性的神話誕生的背景是對學生成為自立自主的學習者的理想化期待,從而將自主學習、自我實現、自我決定視為理想的教學模式。

? ? ? ? ? 我們需要看到學習只有在教師、兒童、環境的相互關系中,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兒童的主體性不是與這一切毫無關系而獨立起作用的,兒童的需要、愿望、態度等,也不是在這些關系的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因此,他提出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為軸心,向著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方式轉變。


2. 主體性假象

? ? ? 佐藤學談到這樣一個現象:在幼兒園和小學教室里鬧哄哄(發言過剩),初中、高中教室則靜悄悄(拒絕發言)。在對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剖析時,發現由制度性約束而派生出來的問題相當多,如班級人數、統一化的教學形式、講究效率的課程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以追求虛假主體性的形式主義,且幼兒園和小學也要為孩子后期的表現負責。

? ? ? 在追求虛假主體性的教師的意識深處,有著與學習的活動和內容無關的,想輕松、方便的控制和維持秩序的欲望。他以教室中常見的"手勢"教學為例,認為這些手勢教學把學生當作是教學過程中只能向教師打手勢的被操作的對象,它制約著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同時,他強使用這些方法的老師背后的信念是與主體性所倡導的理念是不協調的。而手勢只是其中的一個特征而已,還有其它行為也表現主體性假象。主體性假象在教師幼兒園一日生活保教活動中清晰可見。


3.超越主體性神話

? ? 談論主體性時,我們不能忽略主體性的被動特征,他認為學生在教室里處于"被動的能動性"。而各種活動是基于"被動的能動性"的"應對"開展起來的。

? ? 什么是被動的能動性?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能動性。能動性指對外界和內部的刺激或影響作出積極的,具有選擇的反應或回答。而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規定了人們的活動要受客觀規律的制約。規律作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是有多種可能性構成的可能性空間,哪種可能性能夠實現,取決于主體的自覺選擇。

? ? 接著,佐藤學提出了"被動的能動性——應對"理念,他強調人能動活動的前提,就是去應對這種被動性。因此,教或學都應該是以應對的應答性活動為中心來組織的。在他看來,應答并不等于應對,而更像是呼應。正如人們交流并不是突然發出信息,然后得到應答,而是在發出信息之前就準備好了與對方的應對。不管在學習或教學中,環境、教師、其它兒童的"被動的能動性——應答"都在學習中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就要求兒童、教師、環境之間建立一種呼應關系。

? ? ? ? 我們以往分析主體時,往往將關注的焦點放在誰是主體?誰決定誰?佐藤學對主體性的分析則跳出主體是誰這一問題,而強調關系。在關系中,每個人既是主體又是從屬,是主動又是被動。


(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觀

? ? 在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有不少老師認為自身的作用是很消極的。而事實上,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更需要教師積極地與每個學生產生更復雜的互動。 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又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和發現,開展多樣化與學生的互動。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系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主軸。

? ? ? 為何大家會將學習理解為自我教育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理想化的傾向共同特征在于:認為學習是個人主義性質的活動。傳統的學習心理學也是將個體做為一個單元來研究學習的。教師對學習的理解被束縛在個體性活動的認識中。然而,學習并不是學生一個人孤立的活動,他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的,合作的進行活動,這才是學校學習的本質。

? ? ? ?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關系為出發點。這是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即與環境對話、與教師和同伴對話,與自我與自身對話的學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部佐藤學教授,系教育學博士,長期專攻課程論、教師學。著有《美國課程改造史》、《教育方法學》、《教...
    灰菜閱讀 1,872評論 0 0
  • 佐藤學教授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出,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在這四個要...
    郭炎釗_郭霖閱讀 4,017評論 1 5
  • 近期,我讀了幾本佐藤學先生寫的書,佐藤學先生對教育的情懷深深地打動了我,吸引我又再一次的打開《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
    淮河里的一條小鯉魚閱讀 866評論 0 6
  • 69、他們三人走到陳明的住宅,意料之中的,保鏢沒有阻攔他們,任由他們進去。此時,陳明已經在門口,拿著酒杯等著他們了...
    黑呼閱讀 204評論 0 1
  • 今天干活有點力不從心。 雖然上午聊客戶聊的有點太順利,但學馬克老師的課后讓我平靜好多:不是每個詢價的客戶都有訂單,...
    昕棲息的小屋閱讀 17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