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Opinm?ki 幼兒園,園長向我們介紹了1-3歲,4-6歲孩子的分組學習,并帶領我們參觀了幼兒園的每間教室和配套的衛生間,活動室等。最后我們一個小組留在在4-6歲組教室觀察學習。
在這間和我們普通教室空間相差無幾的教室里,有4個孩子跟老師圍在圓桌邊一起做手工,3個孩子在玩樂高,還有3個孩子在靠門口的空地玩鉆隧道游戲。大家各玩各的,互不干擾,特別是玩鉆隧道游戲的孩子,聲音響亮,神情興奮,互相追捕,特別嗨。而他們旁邊那兩個埋頭玩樂高的孩子對之熟視無睹,也可以說是視而不見。老師也不會對鉆隧道孩子們作出壓低聲音以免影響他人之類的提醒,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世界,無比專注美好!這讓人簡直瞠目結舌,無法理解,他們怎么可能就這么淡然自若在這有限的空間和諧相處呢 ?
自由游戲時間結束了,只見孩子們各自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妥當,歸位放置,這個過程中沒有老師發出任何指令。然后孩子們又像得到神諭般,紛紛從書柜中拿到自己喜歡的繪本,帶上一個小圓墊席地而坐開始津津有味投入閱讀。
我們以為這個時段就是孩子們的自由閱讀時間呢,等老師隨即跟過來坐到圓心中,我們才明白過來,這是課堂學習正式開始的前奏。孩子們用這一點零碎時間進行自由閱讀,安靜等待開課。從前一秒的投入玩耍到此刻的安靜閱讀,轉換如此迅速并自然,讓人止不住贊嘆芬蘭孩子的動靜有序。
老師入座后,課堂開始。
只見老師拿著一個三角鐵,自己敲打了兩下,然后就從右邊開始,每個孩子輪流著學老師的樣子敲打兩下,最后3個孩子每人敲了三下,非常有節奏,聲音特別入耳動聽。老師點頭表示贊許。在輪流敲打的過程中,有一個男孩比較羞澀,不太敢敲,一直攥著鐵棒不動,這時候老師就跪坐著挪到孩子前面,俯下身子,拿著孩子的手,溫和地鼓勵孩子嘗試,男孩慢慢放松下來,終于敲了兩下,順利把游戲傳遞了下去。整個過程,溫馨流暢。
第一圈游戲做完,因為沒有現場解釋,我以為這是音樂課的前奏呢!后來聽了園長的解釋才知道這是閱讀課。一切都在游戲中有序展開。
第二輪游戲開始,老師先有節奏地拍著膝蓋和大腿唱兒歌。這首歌后來一共循環唱了三次,我才明白過來,這是每一輪游戲的間奏歌曲。
老師唱完歌之后,拿出一個布袋子,然后挑一名舉手的孩子,從布袋里摸出一張歌謠卡片,老師先看著卡片唱出歌謠,并配合肢體動作,接著老師就帶著孩子一起唱歌。在我看來,他們就是在唱歌。老師會根據歌詞的難易程度以及孩子們掌握的程度來示范帶讀,有時三遍,有時就幾個特殊句子多重復兩遍。老師的講帶順序都是先整體再分解,從歌詞到配合的動作,都遵循這樣的流程。
根據老師在每一輪游戲之后唱的間奏歌曲,我統計了下,這堂課他們一共隨機抽卡片學習了四首歌謠。進行下一輪新歌學習的節奏由老師根據孩子們的學唱熟練度來把握,而且一首歌學好,孩子們就安靜坐那,靜靜聽著老師唱間奏曲,孩子們再舉手選卡片,進入下一輪學習。一切都非常有序寧靜。中途有一個不跟唱的孩子,對此,老師也不特別點名,只是用眼神和孩子交流,或柔聲提醒一下,如果孩子繼續堅持不開口,老師也不強求,就一遍又一遍帶唱下去,其他孩子也絲毫不受影響,全都安靜沉醉享受著學習的過程。
如此反復唱帶循環,課堂節奏就比較平緩,老師就根據孩子們的狀態,在游戲中間適當調整規則,比如在帶唱的時候,第一遍用正常速度練習,第二遍就加快速度練習,第三遍再加快速度,孩子們全都屏氣凝神看老師的示范動作,然后等老師一聲令下,孩子們就迅速調整動作節奏和頻率,這特別能鍛煉考驗孩子們的反應和模仿能力。同時,互動頻率一張一弛,起伏有序,也能吸引孩子持續專注投入并保持興趣。
最后一次游戲結束,老師說了一個類似游戲口令的歌謠,有點類似小數循環節,只是把循環點都換成孩子們的名字,于是,老師每唱一遍,唱到誰的名字,誰就先走到門口,排隊等后邊的同學。如此循環唱,直到所有孩子都離開座位,排成隊伍去食堂吃午飯。
在游戲中學習,寧靜有序,潤澤靈動,確實令人驚嘆,我們都不禁感慨,這些孩子也太懂事了,怎么可以把規則內化到如此程度,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只道聽途說,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樣會對此表示質疑——是不是老師的作秀,背后是不是有高壓嚴管等等。請允許我發出人性自私的揣度,因為,在我們以往的成長過程中,如此溫和堅定,潤澤明亮的教室,永遠都是在童話故事里或者出現在某些兒童作品中。當然,自從見證了我們晨山飛魚教室孩子們的成長之后,我也不止一次和田老師說,如今我終于相信,日后你寫飛魚的故事,我就不會再懷疑童書里說的童話教室的存在!因為我親眼見證了這活生生的真實美好的奇跡。只是,在國內,畢竟還是稀有事件!
但是此刻,當我看到芬蘭幼兒園的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不論是1-3歲組,還是3-5歲組,都是同樣的潤澤靈動,我心悅誠服,感動到內心的波濤洶涌成河,也徹底把人性中那個偏狹自私的質疑踢到了九霄云外。敬佩之余,一直好奇,老師們究竟有什么錦囊妙計或者神奇魔法,能把教育做到如此程度?
后來在金穆蘭老師家的家宴交流中,聽金老師結合自己的育兒經歷講述芬蘭的幼兒教育,謎團才被慢慢解開。芬蘭全民教育意識都有較高的水準,大家把孩子當成社會人對待。秉公執言,人人都有教育意識。在這寧靜有序,靈動潤澤的背后,是芬蘭的父母們無比耐心堅定地執守著同樣的生活和成長方式,是家校一起甚至全社會在教育上的默會選擇!舉個例子,如果嬰兒晚上哭鬧,不肯睡覺,父母并不焦躁吼叫孩子,而是一次又一次把孩子送回床上,有時反復好多次,甚至拉鋸一兩個小時直到半夜,芬蘭的父母用就這樣無聲而有力的行動堅定守護著孩子,維護成長規則。正是應了那一句——誰信念堅如磐石,整個世界都為他讓路!
在距離Opinm?ki 幼兒園100米Suurpelto 幼兒園,一個園長領導兩家幼兒園。讓我們驚嘆的是,相距100米就有兩家同樣高規格的幼兒園【芬蘭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平等無差距,全芬蘭的學校資源配置是統一標準,師資水平都幾乎是沒有差距的,所以不存在擠破頭擇校,天價學區房現象】,真是奢侈至極啊!
這個園里有六個小組,一共110個孩子,幼兒園的名字在芬蘭語里的意思就是大田野,有很多鳥,于是幼兒園里的小組就以田野里鳥的名字命名了,真正的因地制宜啊!
當天氣溫令下二十度,我們到幼兒園時,看到的是一位男老師帶著一群孩子在戶外雪地里做游戲。園長說。在平常天氣好的日子,通常是一半孩子室內,一半戶外,然后輪流互換外出活動。
芬蘭的幼兒園里有學前班,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幼兒園大班,學前班每天必須有4小時的教育學習,為孩子們進入小學做準備。我們到的時候,正巧趕上學前班的晨會——老師帶著孩子一起認識數字4。
孩子們圍坐在老師周邊,形成半圓,有個孩子身后坐著一位保育員老師,半抱著這個孩子,大家一起跟著老師的示范,從自己的身體開始尋找4。插播一句,在芬蘭,有需要單獨輔導照顧的孩子,為了確保每個孩子都得到同等對待,對于個別智力發展或學習有障礙的孩子,都有老師專門一對一輔導,我們經過教室到活動室看孩子們晨會的時候,就發現有個老師和一個小女孩坐在一起學習。這個女孩從后續的課程學習中,我們是能發現她存在學習障礙的,但是芬蘭政府不把他們單獨集中在所謂的特殊學校進行教育,而是堅持讓孩子和正常同齡的孩子一起學習生活,讓他們感覺不到自己的“與眾不同”,這也是芬蘭踐行平等教育的真實寫照。
另外,芬蘭有特殊教育,但這只是為了防止學生輟學。上圖所示資料,經過專業測定的特殊學生,占總體的8.5%,在這批特殊學生中,有55%的學生會融合到普通學校,35%的學生融合到主流學校的特殊教育課堂,最后只有15%到特殊學校學習。而且芬蘭的特殊學校政府投入的資源比普通學校更大,特殊學生“特殊對待”,在這里是切切實實的尊重和幫助!
再回到認識4的學習游戲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先是用手指頭來表達4,要求大家的表現方式不一樣,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各種有趣可愛的指頭手語【園長說不能拍照,在芬蘭,默會規則是進入學校不拍照,特別是不能對著孩子的正面,有的幼兒園可以讓拍,比如前一個幼兒園,這一塊我們南明也做的相對規范,確實,對人的真正尊重,就在點滴細節】。孩子們努力用自己的手指湊4,那天真可愛的吃力思考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
搭配組合完了自己的手指頭,老師又引導孩子從全身來找4,有的舉雙手雙腳,有的指點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有的抬出胳膊大腿,各種各樣的急中生智,因為老師都是讓孩子自己舉手展示的,孩子們嘴里不停哼哼呵呵抽著氣,又急急忙忙搶著舉手,有個男孩,手舉得特快,終于搶到答題機會,可是他又說回答不上來,那可愛有趣的表情,簡直萌化了!
接著老師繼續引導孩子們在空間物品中尋找4,孩子們對著墻上張貼的各種學習卡片,開始了各種組合。有的把卡片挑出四張串聯,再數一遍,有的把相同的貼花找出四個數出來,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各種拼貼湊數,通達目標的路徑不止一種,這也是游戲傳遞的隱性思維方式吧。
此一環節活動結束,老師拿出一個毛絨小玩具,讓孩子們“擊鼓傳花”,從第一個拿到玩具的孩子數起,數到四的孩子先起身走出活動室,到隔壁的教室里去等待上課,如此往復,直到最后兩個人,這兩個人就一二三四輪流數,再到最后一個,直接跟著走出去。整個過程井然有序,孩子們也無比歡喜享受。
到了教室,孩子們分四處就座,三三兩兩,還有之前單獨和老師一起的那個女孩,一共也就9個孩子,教室里加上保育員一共有三位教師。【此處省略三百字感慨】
剛才帶孩子學習的老師開始講故事,所有的情節都和4有關。老師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故事中的圖片,幾只人形螞蟻【配有故事背景】,讀完故事開始提問,先從圖中找1,2,3,其中有個孩子找到3個盒子,老師還追問了一句是什么樣的盒子?孩子就接著說這是工具盒。輪到找4了,孩子們觀察仔細,答案也五花八門,有的找到了4只螞蟻,有的發現了4只螞蟻穿的4套衣服,有的說螞蟻有4只觸角,老師就追問,螞蟻真的只有四只觸角嗎?然后孩子再進一步明確,每只螞蟻只有2個觸角,老師就接著追問兩只螞蟻有幾只觸角呢?孩子就說有8只。老師就笑了,也并不急著明確答案。
接著老師還會繼續提問,圖里比4多的是什么?孩子們就繼續觀察尋找。
等找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寫4。先是老師在屏幕上出示4的動畫書寫順序,再呈現靜態的筆畫順序書寫痕跡,要求孩子們用小棒擺出4。孩子們用長短粗細不一的小棒擺出了造型各異的4,擺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掌握不好順序,直接照貓畫虎,孩子之間有時也會相互對照改進,三位老師就走動觀察一下,然后書空寫4,再請學生上臺板演,老師在邊上對個別書寫有誤或者不太熟悉的孩子進行適度提醒,最后大家在各自的練習冊上進行4的描紅練習。
特別要提的是,老師請之前一直單獨跟老師學習的那個女孩上來演示,女孩寫對了,笑瞇瞇回到了座位上。如果我的判斷沒錯,孩子和老師當時一定是提前在學習這一塊的知識。在南明,這叫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提前補,保護孩子的學習自尊和興趣。只是我們沒有這么多老師配備,都是一個人操作。因為芬蘭做的是全納教育,智力有問題的孩子都一起學習,盡量讓孩子感覺不到自己和別人的差異。所以是不會做出所謂特殊教育學校這樣的事情來的。
這一群學前班的孩子都是五歲多,因為芬蘭要求小學入學是六歲,只要滿六歲,都可以隨時入學,而不是像國內,都是在每年的九月一號,差一天都不行。真正靈活人性的政策就是這樣令人感動啊!
通過這一整個學習4的游戲活動,我們看到了學前班的現象教學,從身體動作感知節奏的游戲,到講故事,觀察發現數與實物的一一對應,再到學習書寫,通過動手操作內化理解,最后抽象出數字符號。之所以我能理順得如此順溜,那是因為,在南明的數學課堂,我們也是按照這個來展開數學學習的呀!后續,我們還會有各種手工比如彩泥制作數字,做數字圓盤等等。真正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學,程序都是相似的。
從頭至尾,我看到那位老師手中都拿著一本厚厚的書,園長介紹說那是教學大綱,這本大綱真是“葵花寶典”啊,不僅有目標,有內容,還有方法,有教學的各種細節,只要對著這本書,老師就可以自主利用其中的各種適合孩子的教學資料,芬蘭教育真是做到了令人極致恐怖的程度啊!
補充一點:芬蘭的學前班一般21人,配有一個老師兩個保育員,再加一個助教。
魔鬼在細節——芬蘭幼兒園建筑硬件設計和教室配套設施
【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