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道:我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也不愿意了解你身邊任何一個朋友波瀾壯闊的內心。這句話被引用改版過太多次,次次高潮。我見過最大規模的一次使用,是屠呦呦得諾獎和黃曉明婚禮期間。
而就在昨天,這句話又一次被搬上了臺面。廣大網友說,你寧愿去關注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也不愿意去相信一所百年名校的解釋,小編你的良心是不是被狗吃了?
其實這話是有一個誤區的,誤區就是,小編又不會看你的評論~~
事情起因在于《我不是潘金蓮》的部分主創,去華中師大開研討會,范冰冰出席十分鐘左右,被工作人員“請”了出去,然后活動繼續進行。馮小剛導演解答了同學們的疑惑:工作人員稱“你不走就斷電”。范冰冰離開后,發微博安撫大眾稱大家都不容易。爾后質疑聲不斷,華中師大發文稱她不是被邀請人員,范冰冰方面發文稱我是被邀請人員。
那么問題來了,范冰冰到底是不是被邀請人員呢?
這事真的那么重要嗎?對于一個百年名校來說,重要;對于臺上的主創、臺下的觀眾以及我們這群旁觀者來說,沒那么重要。
到底是哪方說謊,尚且沒有定論。那么先假設華中師大說的是事實,范冰冰沒有被邀請,那請問她是怎么走到臺上去的呢?飛上去的?不需要核實牌照邀請函工作證之類的嗎?此外,馮小剛等一眾人員,為何沒趕她走、冷落她呢?最后,她并未引起現場以及可預見性的任何騷動,不是嗎?
所以,即便她真的未被邀請,既然主辦人員馮小剛等人以及參會人員華中師大的學生們都欣欣然于這個局面,那么校方到底在較勁什么呢?
是規則!
是的,就是規則。規則是一所百年名校立校的根本之一。無規矩不成方圓,教書育人這事,尤其容不得半點馬虎。在教育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沒被邀請,我請你離開,這事兒無可厚非,沒得商量。
這規則嚴謹到使得華中師大成為百年名校,這規則自然也嚴謹到對任何小節的嚴格要求。
你自問你用你心中的規則,完美的解決了此事。那么,在你的規則下讀書、在你的規則下舉辦活動的“人”呢?規則由人制定,也為人服務。你將規則凌駕于“人”的感受之上,這是規則的正確打開方式嗎?
如果今天范冰冰在門衛處被禁止入內,此事另當別論。既然已經到了臺上,就需要審時度勢的處理。
如果你拿出現場騷動以及可能騷動的推測和依據,那么,她必須走。
你舉辦活動的目的,是賓主盡歡,現在反而鬧到賓主不歡,這是否本末倒置。
你沒有尊重你的學生,沒有尊重電影的主創人員,甚至沒有尊重你所在的華中師大。
你在聲明中一再重申為了防止場面失控,而許多與會人員卻表明,現場秩序祥和且穩定。
試問,如果范冰冰的在場就能讓場面失控,那臺上的其他大腕兒,顏面何存呢?金馬影帝、金牌編劇,都不如一個女演員?
試問,如果縮短出席時間可以防止場面失控,那她本沒有出席的必要不是嗎?觀眾的意猶未盡,不知真相的疑惑,難道不更容易引起失控與騷動?
我無從得知此次事件的真相與孰是孰非,只是隱約看到了中國的教育-----把喜悅排在規則之后。
要學好文化課,才被允許看課外書。要先拿到高分,再談自由。一個人要走到巔峰,才能夠被關注分數以外的東西。唯分數論,不容爭辯。
無權抨擊教育的利弊,教育有它的不變通之理,而學子們也有要求人文關懷的權利。
我們這一代,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就是在學校。在小學,學會了背著手上課,靠走廊右側行走,見到老師要鞠躬問好。初中,學會了數理化,對世界的架構有了一定的好奇,被告知不必好奇,學好的正解是分數。高中,分了文科理科,想當作家,被父母老師一棒子打蒙,也對,這都十幾年了,也就出了一個郭敬明一個韓寒,于是學經濟,學管理,學外語。大學,見識到社團的豐富多彩,可是這些無法使簡歷更出彩,于是做兼職,幫教授打下手。畢業,被排隊投簡歷的家伙,擠到了五十米開外,埋怨自己怎么沒再吃胖一點。
從小到大,我們只要抱怨,就會被灌輸“強者論” 。我爸總說,清華畢業的不愁工作,北大畢業的肯定比你掙得多。可是還有太多的平凡人,需要被呵護被溫暖吧。除了那些強者,剩下的平凡如我們,難道不該有點茍延殘喘活下去的理由嗎?
終于大學畢業,在北上廣深,我們一年的工資,買不起一個廁所;回家鄉的孩子們,賺著我們工資的幾分之一,怎么努力都要掛上啃老的名聲。父母開始給你灌輸新的思想,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另外兩個是不穿秋褲和不考公務員。
我們按部就班的成長,沒得過什么大獎,但也沒犯過什么大錯,我們接受著強者的熏陶和弱者不可當的鞭策,走成了平凡的樣子。于是我們絕望、迷茫、看不到未來。
長大后發現有些事情努力無用,有些東西爭取也不可得的時候,那些消極情緒蔓延而來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辦。因為教育沒有告訴我們。
我不知道是不是成為了強者,就不用理會這些平凡的吃喝拉撒;我也不知道成為強者之后,這些年的缺失和委屈,是不是就能一股腦的還給我;我更不知道大家都是強者,那要在如何進行區分,還要比什么,除了財富。
當走出數理化的公式和英語單詞的拼寫,我們發現,太多東西的缺失,是我們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既然不能在學校呆一輩子,那么學校里就應該教授些,走出校園需要的東西。
或許這次范冰冰離場,可以告訴我們吧。我們需要娛樂,需要偶像,需要去喜歡一個可能不夠優秀的人,需要把自己活成獨一無二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向著強者邁進。
娛樂或許上不了臺面,可人生正規的時候不多,隨性的時候需要快樂。
我沒遇到過強者和我沒遇到過快樂,這兩者,到底哪個更可悲些?
所以,即使無斷電說,是不是也有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可不可以有那么一點,為學生們的思想考慮,拋去分數,拋開書本,教你如何做一個快樂的人。哪怕以后活得平凡貧窮平庸,只要懂得如何快樂、如何微笑,那走出困頓和不安,不就是指日可待的事嗎?
希望比我們年輕的人,也能比我們優秀,不指成績和財富,指的是快樂指數。
一個國家的快樂指數,想必比GDP更難提高吧。
個人想法,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