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頓的故事13》牛頓出生28天的下午,我聽見他醒來的聲音,就輕輕走過去。他睜著一雙眼睛微笑地望著我,在某個神秘的地方我感覺到我倆深深地交流了,就像第一次相識一樣美好。是的,這是第一次用目光交流。他喜歡我抱著她,輕輕喊他,對他微笑,而他也在回應。等我再抱,他又笑了,眼睛和嘴巴都在表示自己餓了。我想認識了以后該不好意思再哭了吧。結果卻不是這樣。晚上又哭了,不過我漸漸發現,他都是在半睡半醒地狀態下哭叫要吃的,醒著的時候往往是哭不出來的,只會叫。
《小牛頓的故事14》早晨起來,牛頓的鼻子就坑哧坑哧的,我笑說都變成豬八戒了。到下午還是如此,我就上網查查準備給他熱敷,剛把毛巾放鼻子上,他就不高興了。扭頭擺尾,擺不脫就哭,鼻子還呼呼的,或許是生氣。一塊黃黃的大鼻屎就像地鼠一樣露出頭來又縮回去。我瞅準機會給逮了出來。小家伙立馬安靜了,還是呼吸通暢好呀。像大多數新手媽媽一樣,最初我也擔心寶寶太小有鼻涕弄不出來怎么辦。漸漸的,我發現只要有鼻涕牛牛寶寶都會自己吭出來,大人只需稍微協助一下就好。甚至我覺得可以通過牛頓的鼻涕牛牛來衡量居室的灰塵指數和濕度情況。嘿嘿??磥懋敵鯖]買吸鼻器是非常正確的選擇。人類經過繁衍進化都有一些本能性的生存技能。還比如過年期間沒在家住,牛頓剛進屋就開始咳嗽,竟然咳出痰來垂掛在嘴邊,然后就不咳了。估計是屋里干燥灰塵多的緣故。而這些都是正常的表現。
《小牛頓的故事15》牛頓表達餓的方式,月子里是哼唧著哭;一個月是把手放嘴邊,嘴巴像待哺的小鳥一樣大大張開,還會發音類似“奶啊奶啊”地哭;兩個月是咿呀地說并配合著手勢口型;兩個半月到三個月最愛哭,動不動就大聲哭,一點耐心都沒有,最是讓人莫名奇妙又束手無策,只能抱著;奇怪的是三個月一到,自動切換模式,基本只靠嬰兒語言來表達饑餓和各種不舒服了。我吃驚地發現他會說的第一個字真是“奶”的諧音。月子里牛頓基本沒有眼淚,一般哭聲是“恒安恒安”;有了眼淚的牛頓再哭起來就是“年啊年啊”“奶啊奶啊”。再后來還有個“哦哦哦”。突然受驚受疼或生氣時哭聲是一個短促的“啊”,從臉到全身都憋得通紅。而且哭的時候多數是半睡半醒狀態,真醒了一般不哭。有時玩著餓了,又等了好久,他想哭,就使勁擠呀擠。隨著長大,牛頓哭的越來越少了,另一方面語言表達,從音節到音調都越來越豐富了。
《小牛頓的故事16》牛頓的名字很難起。理工科出身的老爸希望寶寶名字規規矩矩且具理工特征,學中文的媽媽則希望名字別致新鮮且符合個性特點。結果媽媽起的名字爸爸瞧不上,爸爸起的媽媽又不屑一顧。即使是倆人通過的名字,爺爺奶奶也還會提出一些意見。經不斷磨合,在媽媽的啟發引導下,爸爸絞盡腦汁,最終通過“書衡”和“牛頓”兩個名字,希望牛頓多讀書善思考愛科學,身體壯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