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挺窮的,全家八口人,全靠著父親一份微薄的工資和母親飼養些家禽補貼家用來維持生計。父母親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都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那些年左鄰右舍的孩子都早早輟學出來打工賺錢補貼家用,唯有我們家的兄弟姐妹一直在不停地讀書,所以家里的經濟狀況可想而知。加上我又經常隔三差五的害病,對于貧困的家庭無異于雪上加霜。
可是即使我們這種經濟狀況的家庭,也經常會有一些農村親戚來串門。或許只是因為我們是土生土長的縣城人,在他們的眼里,無論如何縣城人的生活水平必定比農村人要高。這些遠親有一個特點,每次來我家時都會說起去縣城的另外一個經濟條件比我們好許多的親戚家,如何被他們看不起,遭他們白眼;有時說到激動處竟然是一把鼻涕一把淚,仿佛在哭訴著另外那門親戚是何等的為富不仁。
在那個自行車是唯一的代步工具的年代,善良的母親考慮到路途的遙遠,總是會留他們吃完午飯再走。有親自遠方來,不亦忙乎。夫妻倆總是會里里外外忙碌張羅著,母親買菜,父親做飯。父親曾經當過部隊的炊事員,燒得一手好菜,總是可以讓那些遠親吃得心滿意足。有時我還會撞見母親在親戚離開之前背著父親偷偷塞給他們一些銀兩。
若干年后,當年曾經因為貧窮與饑餓經常到我們家蹭吃蹭喝的那些遠親,有的因為田地里莊稼管理有方而脫貧致富,也有的因為去廣州深圳打工而賺得盆滿缽滿。只是所有與他們飛黃騰達有關的故事,我都是通過當年他們嘴巴里面那個為富不仁的親戚講述的。原來當年的窮親戚在發家致富后,無一例外地拐著彎路去他家給他送田里收成的或是廣東帶的土特產了。他們似乎都不約而同地遺忘了當年經常給他們幫助的我們。
那時年幼的我道理懂得不多,但是知道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說法。于是富人親戚走后,我開始在母親面前嘮叨當年的窮親戚轉眼間也變得忘恩負義為富不仁了。母親只是笑著說,當年若是沒有她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錢,或許他們真的連生存都困難;而今我們雖然依舊清貧,但是沒有他們的那些土特產依然能夠過得很好。在他們饑餓時給他們做一頓好吃的,在他們貧困時慷慨解囊,在他們飛黃騰達時不求他們的任何關心與回報。盡管母親的心胸是如此的開闊,我的內心卻依然憤憤不平,甚至覺得母親善良得都有些窩囊了。
長大以后慢慢明白,其實嫌貧愛富是很多人共有的本性。或許當年的窮親戚覺得自己翻了身脫了貧,有了接近他們眼里為富不仁的親戚勇氣和底氣。他們已經不需要那些雪中送炭的幫助,而是開始迷上了錦上添花。而能夠到縣城的有錢或者有地位的人家里走一趟,哪怕只是像一般串門走親戚一樣,沒有什么特別重大的實際意義,對于他們而言也是件長臉的事情。或許等回到他們村,又可以繪聲繪色添油加醋地高談闊論了。
再后來又懂得了,付出與收入永遠不可能成為正比。人生在世,有能力去幫助別人的人應該比獲取別人幫助的人要幸福許多,懂得感恩的人也會收獲更多的快樂。
于是,在日常生活中開始養成了另外一個新的生活習慣——放大別人對自己曾經有過的幫助,縮小自己曾經給過別人的幫助。我知道這些年來之所以能夠活得坦蕩看得開,是因為自己身上一直流淌著母親的血液。
忽然想起這么一個故事:二戰時,一猶太家庭遭迫害,大兒子和小兒子分別出去尋求幫助。大兒子去找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小兒子去找自己曾幫助過的人。結果卻是大兒子獲救,小兒子被出賣……愛你的人會一直愿意為你付出,你愛的人卻不一定愿意為你付出。在現實中,真正對你忠誠的都是曾經給過你恩惠的人、愛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