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我想了很多年。
我相當厭惡“重復一成不變的人生”這種事情,可為什么到最后,還是在重復一成不變的人生?
比如說,看電影,看小說,學習一門技能或者一些知識,去到陌生的地方,都會開拓我的視野,對這個世界了解更多一點,感受更多一點。
但是實際上,我只挑娛樂性強的大片來看,稍微悶一點的就看不下去。小說則只看經典科幻與奇幻,自然也是因為“娛樂性強”。學習技能和知識?別搞笑好嗎,我連學習三國志13的游戲系統都沒耐心。唯一的好奇心是“去到陌生的地方”,僅限于長途旅行,對于探索居住城市及周邊則興致寥寥。
那我的時間都用了在哪里呢?
1、工作
2、刷微博
3、刷COC、Kingdom Rush、爐石這些殺時間的手游
4、寫這種狗屁文章
由此看出一個規律來,我總是在不斷重復簡單的,熟悉的,瑣碎的,帶來微小正反饋的事情,我依賴它們,也被它們囚禁。我的大腦抗拒接受陌生的大塊頭信息。
很多人都有的共同的體驗是,大學畢業后,心里越來越浮躁,漸漸看不進去書,學不進去東西。再過幾年,浮躁變成疲勞,潛意識里只想著讓自己舒服一點,不愿意付出學習、適應、探索的成本,那可不就跟我一樣么。
怕麻煩,怕辛苦,畏懼接觸未知領域。
按慣性運動,做那些熟能生巧之事。
專有名詞大約叫做“舒適區”。
35歲的時候,我對一成不變的人生深惡痛絕,辭職創業。創業第一年的確新鮮,沒想到從第二年開始,又過上了一成不變的人生……今天和昨天,這周和下周,每一天都如此相似。
我他媽能怎么辦?我還能甩下創業團隊,跑去過另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嗎?
所以經常消沉之極。我又不能靠自己的毅力擺脫克隆人生,又不能靠工作環境的壓力擺脫克隆人生,那我只能過日復一日的克隆人生咯。
一年前,給自己制定了一個每月計劃,每月必須看多少電影,多少書,去多少陌生的餐館和陌生的地點……媽逼的2個月后就堅持不下去了,怎么罵自己都沒用。
同樣是一年前,為了不沉迷手機,睡覺前特意把手機放客廳,免得一醒來就躺著刷微博刷手游。結果你猜怎么著?一醒來我就咯噔咯噔跑到客廳,把手機拿回床上,繼續刷微博刷手游。
我他媽就是個廢物。
然而我已經是大家眼中勤奮又努力的模范了,多年來每周工作50-60小時。轉念一想,我沉迷工作,何嘗不是因為工作變成了舒適區呢?工作中所做的事情,哪一件不是熟能生巧的慣性運動呢?
日他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