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何中國能在秦朝時期形成大一統的國家而歐洲卻一直不能形成統一?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眾說紛紜。有地理因素說,說歐洲大陸地理格局呈開放式而中國大陸地理結構呈四面封閉,所以中國向內求而歐洲向外求;也有河流文明說,說中國的兩大河流是長江與黃河,而這兩河相距很近,導致人口相對集中,所以文明就能集中和統一。而歐洲的河流非常分散,比如有多瑙河、萊茵河、第聶伯河、頓河、易北河、盧瓦爾河、伏爾加河等。而這些河流分散在歐洲各個區域,因此沿河而建立的文明也自然就分散在各個區域,無法形成一個具有向心凝合力的整體民族。還有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說,說農耕文明為滿足農作物對灌溉的需要,需要組織大量的力量修建沿河的灌溉系統并花費同樣的力量去維護這種灌溉系統,這就客觀需要在這一區域有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因為只有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才能集中力量對付跨度有五六千里的大河及其分支。更有宗教對抗君權說,中國的君王就是人神合一,天命所歸,春秋戰國數百年,“弒君”事件最少也有兩位數,但是沒有一個權臣敢自己取而代之。而歐洲因為有宗教的存在,所以君權和神權相分離,兩權之間時而對抗,時而制衡,時而合作,時而妥協。正常情況下,歐洲各國君王的加冕必須得到教皇的認可,否則缺乏公信力。就連不可一世的拿破侖登基,哪怕用脅迫的手段也必須讓教皇庇護七世為自己加冕。
雖然以上都是中國大一統容易而歐洲大一統困難的原因,但這些并不代表歐洲沒有或者不可能走向統一。歐洲在歷史上確實曾有過數次短暫的基本統一。何謂基本統一,則是有數個帝國曾用武力統一了歐洲的廣大地區而不是全部地區。這些帝國包括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神圣羅馬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其中羅馬帝國在皇帝克勞狄一世時期還征服了大不列顛,把大不列顛編入了羅馬帝國行省,這個成果是拿破侖和希特勒都曾夢寐以求的。可見中國和歐洲關于大一統的問題重點不在于中國為何能大一統而歐洲不能,重點應該是中國在歷史上雖遭遇數次大分裂,而最終都能走向統一,統一的時間也超過分裂的時間。但是歐洲卻長期處于分裂的狀態,即使有過短暫的統一也是很勉強的基本統一,而分裂的時間卻遠遠超越統一時間。直至目前歐洲都處于分裂狀態,好不容易組成了一個歐盟,但大不列顛還擼著袖子嚷嚷著要退出。
二
中國的大一統為何有著如此的韌勁和向心力,我個人認為全靠秦始皇留給我們的兩個法寶。一個是統一文字,另一個是統一貨幣。千萬別小看這兩個統一,因為在秦始皇逝世兩千多后的當今歐洲都還沒有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處理不好,歐洲就會注定長期分裂而遠離統一。
關于文字統一。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秦始皇統一的是文字而不是語言。中國的語言有很多種,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的方言,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就拿今天的中國來說,作為重慶人的我就聽不懂上海話,更別說閩南語和粵語。就連成都和重慶這兩個語系一樣的城市,在方言上都還是有所出入。雖然古代人用“雅言”和現代人用“普通話”可以解決語言交流的問題,但是在一個民族文明的傳承和發揚上,文字的作用遠重于語言。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佛教發源于印度,但是印度佛教不立文字而是口口相傳,所以佛教最終在印度沒落。印度過后想探尋原始佛教文化和想從佛教中追尋自己祖先的歷史,還得跑到我們中國來查閱當年玄奘等訪問過天竺的僧人回國后寫下的經書。可見,秦始皇廢除六國異體字統一文字為“小篆”并進行全國推廣,有力保證了中華文明的薪火相傳。一個民族的文字不滅必注定其文明不滅,其文明不滅必注定其民族不滅,其民族不滅必注定有其發展和統一。反觀歐洲,雖然整個歐洲都屬于印歐語系,但彼此之間的差異都相當之大。在羅馬帝國時期,雖然帝國曾嘗試統一使用拉丁文,可惜他們沒有遇到像秦始皇這樣的一代雄主,也不曾擁有像秦帝國這樣強大的國家政法體系,拉丁文的推廣顯然是失敗的。比如在日耳曼人統治的地區就很難推廣,因為大部分日耳曼人都是文盲,他們只會說自己的部落語言,連書寫都不會,拉丁語從未在他們的地區真正傳播過。當羅馬帝國崩潰后,隨著歐洲各地區的相對獨立發展,最終在拉丁語系的基礎上,衍生出了各民族獨有的語言和不同的文字。比如斯拉夫語就使用的是圣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創立的西里爾字母,而拉丁語系和日耳曼語系普遍使用的是拉丁字母,拜占庭還使用希臘字母,就連文化最為落后的日耳曼也借用拉丁字母創造了自己的文字。文字一旦分離和定型,就注定文明的獨立和割裂。雖然有英語作為歐洲的“普通話”,但是這樣的“普通話”無法凝聚歐洲人民的精神,更不是歐洲共同體文明的體現。
關于貨幣統一。在秦始皇統一貨幣前的各國貨幣種類五花八門,比如燕國和齊國是刀幣體系,燕國叫“燕明刀”,齊國叫“齊刀化”;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區是布幣體系;楚國是貝幣體系,后來又演化成“蟻鼻錢”。這些不同地區的貨幣必然會對國家經濟和商品交易造成巨大的麻煩,因而秦始皇一聲令下,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今后所有貨幣統一為“秦半兩”。秦朝的貨幣改革影響至遠,圓形方孔的銅錢作為中國主要貨幣形式,被歷朝歷代沿用了兩千多年。反觀歐洲,除羅馬帝國時期曾統一使用過以奧里斯金幣,第納爾銀幣和阿斯銅幣為主的銀本位貨幣體系外,在長達兩千多年里面歐洲的貨幣種類長期處于多樣化,直至公元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發行。即使如此,希臘和英國等國還在叫嚷著脫歐獨立,可見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道路任務艱巨而漫長。雖然羅馬帝國時期的貨幣曾有過統一,但是和大秦帝國的貨幣統一有明顯不同。因為大秦帝國的貨幣統一建立在文明統一的基礎之上,所以秦亡而秦朝貨幣的樣式和貨幣統一的精神可以繼續作為文明的內涵之一而得到延續,從而反過來可以維護文明的傳承和發展。直至今日我們都還有諸如“孔方兄”“銅臭味”“外圓內方”等相關詞語,這些都是秦朝統一貨幣后的文明傳承。但是羅馬帝國崩潰后而帝國的貨幣卻得不到傳承和發展,同其文明一樣被埋葬,對后世影響很小。不過秦始皇的貨幣改革很可惜,按照《穿越歷史聊經濟》一書的說法,因為秦始皇對貨幣的改革過于快速而猛烈,缺乏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經濟補償措施,從而造成了秦朝時期的通貨緊縮。通貨緊縮一方面導致山東六國舊商人破產,六國百姓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另一方面造成經濟大蕭條,從而間接刺激農民起義。不過即使秦始皇的貨幣政策“禍及當代”,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功在千秋”。文字和貨幣的統一與推廣,牢牢地鑄就了文明的不可分割性,讓民族擁有了血濃于水的向內凝聚力。文字是文明的核心和基礎,貨幣是文明的表現和記憶之一。雖然大秦帝國比羅馬帝國統治時間的短,但愷撒死后,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其帝國為歐洲后世的再統一并未留下任何具有民族統一黏性的財富。而秦始皇和秦朝則不然,雖然秦始皇不長壽,秦朝很短暫,但是始皇帝和他的王朝卻給后世解決了阻礙統一的兩個關鍵問題,奠定了“天下一統”是中華民族永遠追求的主旋律。所以明朝大思想家李贄曾說:“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