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和外婆吵架了。
看到姐姐發的一條朋友圈不對勁,就問怎么了。姐姐說和外婆吵架了。外婆是我心里的一處柔軟,姐姐和我感情也非常要好,聽到她們兩吵架了,我就急了,仔細詢問了起來。
導火索也不過是一件極普通的小事,就是哥哥的兩個小孩吵架了,外婆去勸,兩小子根本就不聽。后來姐姐去勸,一下就勸住了。外婆就講兩個小孩,說姐姐不能管你們一輩子啊,是外人啊什么的一些話,姐姐聽了,就和外婆吵起來了。
在這之前,姐姐覺得自從回家待產生子這段時間,外婆一直有點針對自己,話里話外處處透著不滿,還說自己不孝順。一直忍著,這次可能心情也不好,就爆發了,和外婆吵起來了。
姐姐一直過得比較坎坷,吃了很多苦,現在好不容易等來自己的幸福,又有了自己幸福的延續,決定回家待產。而外婆自從舅舅過世后,時不時會呆呆地望著某處,眼底暗淡無光,神思恍惚,她在思念自己的兒子。
姐姐長大后一直在外面漂,顛簸流離,外婆很心疼姐姐,對這個孫女一直都放心不下。姐姐也牽掛外婆,經常打電話回家陪外婆聊天,要外婆注意身體。這次姐姐回來待產,姐姐有了安定的生活,外婆有人陪,也會很歡喜,心情會好很多。
但是姐姐回家后小住的這段時間,各種矛盾就顯現出來了。姐姐覺得外婆變了,偏心大舅家的姐妹,外婆覺得姐姐變了,不再聽話孝順。本來至親的人,怎么會變成這樣?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無法正確理解老人家的心思。大家都說老有所養,是不是只要老人家有吃有穿就可以了?其實我們更要去理解他們心里在想什么,滋養他們的心靈和精神。
俗話說老小老小,老人家的心思和小孩子一樣的,但是我們卻把他們當成正常的成年人來對待。小孩子哭鬧不講理,或者說些渾話,人們大都會一笑了之,覺得小孩子不懂事,不用當真。但是老人家呢,比如說老人家說你不孝順,很多人就會跳了起來說:我哪不孝順了,少你吃了還是少你穿了?一場家庭大戰就這樣爆發了。
小孩子如果以前很聽話,后來不聽話,愛吵鬧,有人說是小孩子在尋求關注,因為他聽話你就不用經常管他,就會少了關心,小孩發現只有自己吵鬧做錯事,你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于是他就經常吵鬧。老人也一樣,他們也需要陪伴,會孤單會空虛,但人們平時不會特意去關心他們要做什么,想做什么,生活壓力之下的人們都很忙,很容易就會忽略老人家的內心渴求,覺得只要沒少吃少穿就可以了。他們的孤單及情感得不到正確的疏導,也就很容易說一些出格的話,做一些我們覺得不可理解的事。
我舅舅過世好些年了,有一兒一女,就是我姐姐和哥哥。哥哥是個不愛說話的人,嫂嫂也是,加上她是嫁進來的,跟外婆也沒什么深厚感情,所以對外婆一些啰嗦和指責的話也不滿。舅媽愛跟外婆頂嘴,沒有惡意的,就是直的那種。外婆更加想念舅舅的好,精神大不如前,基本上也不出去走動了。
本來以為姐姐的回來,會減少外婆心中的孤獨。但是很多事都不是想當然的,姐姐懷著寶寶本來也很辛苦,然后舅媽也會花去一些時間用來照顧姐姐。后來寶寶出生,姐姐和舅媽以及大多數人都在圍著寶寶轉了。
小孩子覺得媽媽生二胎會搶自己的關愛,會以發脾氣,耍賴來贏得媽媽的注意。外婆就像那些爭寵的小孩,只能以責備的方式來取得大家對她的關心,她并不是真的討厭姐姐或者真的想責備姐姐,只是她也不知道用方法,而姐姐,也不是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只是她把外婆當成一個成年人對待,覺得外婆這樣說就一定是這樣想的。所以,她們吵架了,兩個人都很受傷。
而在引起她們吵架的這件事上,還有一種老人家特有的心理,就是害怕我沒用。老人家年紀大了,最怕的就是自己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幫不了。兩個小玄孫打架,外婆覺得她去勸一下就好了,如果當時勸住了,也會覺得自己還有用武之地,有存在的價值。但是兩個小孩子不聽,姐姐去勸,一下就勸住了。
姐姐回來后,哥哥的三個小孩都比較依賴姐姐,也更聽姐姐的話一些。若是在以前,或許幾個小外甥還能聽外婆的話,但是自從姐姐回來后,外婆覺得自己連管小玄孫的能力都沒有了,誰都用不著自己了,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一種巨大的失落感讓她有些遷怒姐姐,于是一些根本不是本心的話就說了出來。
姐姐從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如果姐姐有什么事,最難過最傷心的就是外婆了,她怎么會覺得姐姐是外人?只是那種自己無用的挫敗感讓她不知道怎么排解。
我把這些分析給姐姐聽,說:姐,你去認個錯,外婆說什么,你就都當做童言無忌,不要去當真。以后你的寶寶長大點,你還會回江蘇那邊去,回來的機會就很少了。外婆已經這么大年紀了,你和她相處的時間也不多了,如果哪一天外婆走了,你不會后悔嗎?那時候,才會覺得,相比這么多年的親情,這點是非對錯真的不重要。
你和家里的老人相處還好嗎?如果不盡人意,不妨把他們當成小孩一樣對待,給他們內心一種安全感,讓他們覺得自己還被需要著,或許會大大改善你們的關系。家里沒有火藥味,不會硝煙四起,做任何事都會覺得順風順水,福至心靈。